第五十八回 窮苦人謀生遭不幸 逃縲紲弱女離父兄
再說蠟女回到家中等待,心神不安坐卧不寧,一夜未睡好覺,仍不見燈郎回來,天不亮便收拾東西,一個人朝縣城方向走來。此時路上還沒有行人,她也不知害怕,也顧不上饑渴,只顧朝前走,快到縣城時天已大亮,沿途不見燈郎蹤影,心中發慌。下了日月坡,看見路邊圍了一堆人,急忙擠上前去觀看,見燈郎躺着昏迷不醒,眾人正在搶救他,蠟女急忙蹲下,抱起燈郎,眼淚唰唰直向外流,叫了幾聲,燈郎才醒過來,見是蠟女,想不到自己還會活着,眼圈也滲出淚水,一位趕車人告訴蠟女,天不明他趕車路過這裏,由於夜靜聽見有人在溝內呻吟,急忙跳下去,見一個人渾身是傷,摔落這裏,忙叫來幾個人,把他背了上來。蠟女聞言千恩萬謝,此時正好有一輛家鄉來縣城辦事的牛車也從這裏經過,見此情景,忙把燈郎抬上車,讓蠟女也坐上車,二人坐順車回到家中。
從此蠟女再也不讓燈郎出門,把他留在家中安心養傷,給他精心調理。外邊已亂成一鍋粥了,他這裏暫時無事——因雙方百姓此時只顧互相亂打,已顧不上他了,因此他才暫時能安寧一些。家裏成了避風巷,只是傷口仍在疼,蠟女私下和燈郎議論:“原來是個宋大人,事事關心維護咱百姓,咱們才安安寧寧過了幾天太平日子,如今換了一個人,就是另外一套辦法,不但不管百姓,還想盡法子整咱們,挑的百姓之間互相打架,把咱都作踐成啥樣子了!往後這日子可怎麼過呀?”燈郎道:“當官的來,咱就是給他吃點好的喝點好的,倒也沒有什麼,只求他們讓咱有個太平安寧的好日子過,怎麼就不能呢?”
且說娘娘在朝中得勢,害怕朝中那一班老臣不服氣,因此便狠整這一班不順着自己的老臣,她授意兩個書生寫了一篇文章,指桑罵槐地對老臣進行辱罵,胡大人聞到風聲立即響應,在昆明池也網絡了一幫人掀起了一陣辱罵老臣的風浪,百姓們不明真相也跟在後面亂跑,胡大人因此得到娘娘的賞識,被內定為“接班人”,只待時機成熟,提拔到朝中,干出更得力的事情。長安城百姓不滿意整倒這些大臣們,娘娘便組織一幫人對這些百姓也進行狠整,倆個書生又充當了急先鋒,為了顯示對娘娘的忠誠,他們大罵這些人是頑固不化的混蛋、愚腐的畜牲,長安城也一片混亂,倆派群眾你罵我,我罵你,你打我,我打你爭鬥不息,無端慘死者甚多,莊子上接連又發生了幾件不幸的事情:
玉蘭嫂的兒進城去掏糞,被打死在城裏了,早晨出門時家裏人就不讓去,說如今城裏亂得很,小伙勤謹,說昨天給人家掏了個半截,放心不下,誰知一去竟沒得回來。原來城裏兩派人打架,這一派拿着棍棒梭標,那一派拿着大刀長矛,這一幫說自己是紅又亮,說另一幫是黑又黑,互相指責亂罵亂打,娃掏糞正趕在那兒,也不知被哪一派當作對手打死在那裏了,兇手是誰至今也不知道,屍體放在路邊幾天無人管,鄉親們聞訊進城把娃運回村,他父母呼天號地哭的死去活來。燈郎蠟女暗自傷心,和眾鄉親一起幫忙,含淚安葬了娃,回頭來又安慰他的二老雙親。
燈郎斜對門李老伯家,原來大嬸在世時日子還過的不錯,不幸大嬸去世,家裏沒人照管,這日子便一天天窮起來,可憐得吃不上穿不上,一家子擠在兩間破房中,衣服都爛成了索索子,兩個兒子,一個個都牆高了,眼看都快訂媳婦了,人家都嫌他家裏窮,沒一家願意給,大伯日夜熬煎,幸喜身邊有一閨女,名叫李花,今年十八歲,人長的既水色又靈巧,大伯高興,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盤算着給女兒找一個有錢的婆家,收人家一份財禮,將來也好給大兒子蓋房訂媳婦。李花能幹,家裏大小事全靠她,女兒到了婚嫁年齡,人樣長的也好,因此上門求親說媒的人也有好幾個,大伯雖然屋裏離不開,由於情況所迫,便撿一個家境不錯,小伙也聰明的主家,把李花就許給人家了,並收了人家一份彩禮,人家提出要馬上接人,大伯便答應了,但是做夢也沒有想到,李花心中暗暗愛慕着另外一個人,他是外地來本村做木匠活的一個少年,小伙心靈手巧,人又勤謹,待人也好,又有手意會做花炮,李花一下就看上他了,兩人約會了幾次,私下定了終身,海誓山盟的。一個外地人身上能帶多少錢,又無立腳之地,大伯豈能同意?父女倆心思不一,李花暗自叫苦,喜期將近,李花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和小伙商量秘密逃走。她平時和蠟女關係最近,最信任她,便把這秘密告訴了她。蠟女捨不得讓她走,傷心的流淚,但事已至此也沒有別的辦法,李花也不忍心就這樣離開把自己養育這麼大的年邁的父親,心中難過,臨行前將平日攢的零錢和小夥子送給她的一些東西包了一大包,留給蠟女,托她轉交給父親,黑夜裏遙向父親拜了三拜,告別蠟女,便和小伙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臨別蠟女送給姑娘一些盤纏,姑娘說什麼也不要。後來有人說在別處看見過這位姑娘,見她和這位小伙給人家做花炮,小伙感激姑娘對自己的一片情意和這種脫俗的勇敢行為,將自製的花炮起名“李花”,就是後世人節日黑夜裏燃放的“禮花”炮。在漆黑的夜晚,禮花勇敢的沖向夜空,在茫茫的夜色中放射出自己那一瞬間絢麗奪目的光芒,實李花女最後頑強的向黑暗和貧窮抗爭的寫照也。欲知後事請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