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輸 第二 法地

第2章 本輸 第二 法地

靈樞第2章本輸第二法地

古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

歧伯曰:請言其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后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心出於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流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后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俞;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俞;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俞;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huái)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俞;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俞;過於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於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沖,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腧在於足大趾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寫之。

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後溪,后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俞;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是謂五藏六府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髮際。

陰尺動脈,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藏。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與合者。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一、七律詩《以周易哲學視角解讀〈靈樞·本輸〉》

《本輸》奧秘蘊真經,臟象氣血此中明。

肺經大淵注尺澤,心經神門入少沖。

肝經太沖連曲泉,脾經太白接商丘。

腎經太溪通陰谷,膀胱至陰通委中。

三焦關沖連天井,小腸少澤上聽宮。

大腸商陽走曲池,胃經厲兌足三里。

五俞五行應五臟,九宮八卦運六氣。

針刺艾灸通經絡,養生保健調陰陽。

詮釋:

這首七律詩以《以周易哲學視角解讀〈靈樞·本輸〉》為主題,對《靈樞·本輸》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詮釋。

詩的前兩句“《本輸》奧秘蘊真經,臟象氣血此中明”,指出了《靈樞·本輸》是一部蘊含著深奧的醫學經典,其中包含了人體臟腑、氣血等方面的知識。

接下來的八句,分別對五臟六腑的經絡穴位進行了描述,如“肺經大淵注尺澤,心經神門入少沖”等,展示了經絡穴位與臟腑之間的關係。

然後,“五俞五行應五臟,九宮八卦運六氣”兩句,強調了五行、九宮八卦等周易哲學的元素在中醫理論中的應用,以及它們與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的關係。

最後兩句“針刺艾灸通經絡,養生保健調陰陽”,則體現了中醫治療和養生的方法,通過針刺、艾灸等手段來通經絡、調陰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整首詩以七律的形式,將《靈樞·本輸》的內容與周易哲學相結合,既展現了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又體現了其與哲學的緊密聯繫。同時,也表達了對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視和推崇。

二、《以周易哲學視角解讀〈靈樞·本輸〉》

《靈樞·本輸》是《黃帝內經》中的一篇重要文獻,主要論述了人體五臟六腑的氣血輸注出入的部位,以及這些部位與四季、五行、陰陽等的關係。以下是對這篇文獻的白話文潤色擴展:

黃帝問歧伯說:針刺的道理,必須通曉十二經絡的起止,絡脈的別出,五輸穴的留止,六腑的配合,四季的出入,五髒的流注,經脈的寬窄度數,淺深的情況,高下所至的部位。我希望聽聽這些道理。

歧伯說:請讓我按照次序來談。肺經的脈氣出於少商穴,少商穴位於手大指端的內側,是井木穴;脈氣溜於魚際穴,魚際穴位於手魚的部位,是滎穴;脈氣注於太淵穴,太淵穴位於魚后一寸的凹陷中,是俞穴;脈氣行於經渠穴,經渠穴位於寸口之中,是經穴;脈氣入於尺澤穴,尺澤穴位於肘中的動脈處,是合穴。這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

心經的脈氣出於中沖穴,中沖穴位於手中指的尖端,是井木穴;脈氣流於勞宮穴,勞宮穴位於手掌中中指本節的內側,是滎穴;脈氣注於大陵穴,大陵穴位於掌后兩骨之間的下方,是俞穴;脈氣行於間使穴,間使穴位於兩筋之間,三寸的中間,有過則至,無過則止,是經穴;脈氣入於曲澤穴,曲澤穴位於肘內廉的凹陷中,屈肘而得,是合穴。這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

肝經的脈氣出於大敦穴,大敦穴位於足大趾的尖端,以及三毛之中,是井木穴;脈氣溜於行間穴,行間穴位於足大趾之間,是滎穴;脈氣注於太沖穴,太沖穴位於行間上二寸的凹陷中,是俞穴;脈氣行於中封穴,中封穴位於內踝之前一寸半的凹陷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是經穴;脈氣入於曲泉穴,曲泉穴位於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而得,是合穴。這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

脾經的脈氣出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足大趾的內側端,是井木穴;脈氣溜於大都穴,大都穴位於本節之後的凹陷中,是滎穴;脈氣注於太白穴,太白穴位於腕骨之下,是俞穴;脈氣行於商丘穴,商丘穴位於內踝之下的凹陷中,是經穴;脈氣入於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輔骨之下的凹陷中,伸足而得,是合穴。這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腎經的脈氣出於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心,是井木穴;脈氣溜於然谷穴,然谷穴位於然骨之下,是滎穴;脈氣注於太溪穴,太溪穴位於內踝之後跟骨之上的凹陷中,是俞穴;脈氣行於復溜穴,復溜穴位於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是經穴;脈氣入於陰谷穴,陰谷穴位於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是合穴。這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

膀胱經的脈氣出於至陰穴,至陰穴位於足小趾的尖端,是井金穴;脈氣溜於通谷穴,通谷穴位於本節之前的外側,是滎穴;脈氣注於束骨穴,束骨穴位於本節之後的凹陷中,是俞穴;脈氣過於京骨穴,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之下,是原穴;脈氣行於崑崙穴,崑崙穴位於外踝之後,跟骨之上,是經穴;脈氣入於委中穴,委中穴位於膕中央,是合穴,委而取之。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

膽經的脈氣出於竅陰穴,竅陰穴位於足小趾次趾的尖端,是井金穴;脈氣溜於俠溪穴,俠溪穴位於足小趾次趾之間,是滎穴;脈氣注於臨泣穴,臨泣穴位於上行一寸半的凹陷中,是俞穴;脈氣過於丘墟穴,丘墟穴位於外踝之前的凹陷中,是原穴;脈氣行於陽輔穴,陽輔穴位於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是經穴;脈氣入於陽陵泉穴,陽陵泉穴位於膝外的凹陷中,是合穴,伸足而得。這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胃經的脈氣出於厲兌穴,厲兌穴位於足大趾內次趾的尖端,是井金穴;脈氣溜於內庭穴,內庭穴位於次趾外間,是滎穴;脈氣注於陷谷穴,陷谷穴位於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的凹陷中,是俞穴;脈氣過於沖陽穴,沖陽穴位於足跗上五寸的凹陷中,是原穴,搖足而得;脈氣行於解溪穴,解溪穴位於上沖陽一寸半的凹陷中,是經穴;脈氣入於下陵穴,下陵穴位於膝下三寸的胻骨外三里,是合穴;再下三里三寸,是巨虛上廉,再下上廉三寸,是巨虛下廉;大腸屬於上,小腸屬於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都屬於胃,是足陽明經。

三焦的脈氣,上合於手少陽經,出於關沖穴,關沖穴位於手小指次指的尖端,是井金穴;脈氣溜於液門穴,液門穴位於小指次指之間,是滎穴;脈氣注於中渚穴,中渚穴位於本節之後的凹陷中,是俞穴;脈氣過於陽池穴,陽池穴位於腕上的凹陷中,是原穴;脈氣行於支溝穴,支溝穴位於上腕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中,是經穴;脈氣入於天井穴,天井穴位於肘外大骨之上的凹陷中,是合穴,屈肘而得;三焦的下腧位於足大趾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叫委陽,是太陽的絡脈,屬於手少陽經。三焦是足少陽太陰的經脈,也是太陽的別絡,上踝五寸,別走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的正經,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手太陽小腸經,上合於手太陽經,出於少澤穴,少澤穴位於小指的尖端,是井金穴;脈氣溜於前谷穴,前谷穴位於手外廉本節之前的凹陷中,是滎穴;脈氣注於後溪穴,后溪穴位於手外側本節之後,是俞穴;脈氣過於腕骨穴,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骨之前,是原穴;脈氣行於陽谷穴,陽谷穴位於銳骨之下的凹陷中,是經穴;脈氣入於小海穴,小海穴位於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的凹陷中,伸臂而得,是合穴。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大腸上合於手陽明經,出於商陽穴,商陽穴位於大指次指的尖端,是井金穴;脈氣溜於本節之前的二間穴,是滎穴;脈氣注於本節之後的三間穴,是俞穴;脈氣過於合谷穴,合谷穴位於大指岐骨之間,是原穴;脈氣行於陽溪穴,陽溪穴位於兩筋之間的凹陷中,是經穴;脈氣入於曲池穴,曲池穴位於肘外輔骨的凹陷中,屈臂而得,是合穴。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

以上是五臟六腑的俞穴,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六腑都出於足三陽經,上合於手經。

缺盆之中,是任脈的穴位,名叫天突。一次,任脈側的動脈是足陽明經,名叫人迎;二次脈,是手陽明經,名叫扶突;三次脈,是手太陽經,名叫天窗;四次脈,是足少陽經,名叫天容;五次脈,是手少陽經,名叫天牖;六次脈,是足太陽經,名叫天柱;七次脈,是頸中央的脈,是督脈,名叫風府。腋內動脈是手太陰經,名叫天府。腋下三寸是手心主經,名叫天池。

針刺上關穴,會出現張口不能閉口的現象。針刺下關穴,會出現閉口不能張口的現象。針刺犢鼻穴,會出現屈膝不能伸膝的現象。針刺兩關穴,會出現伸膝不能屈膝的現象。

足陽明經,夾喉的動脈,其俞穴在膺中。手陽明經,其次在其俞穴外,不到曲頰一寸。手太陽經,正當曲頰。足少陽經,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經,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經,夾項大筋之中,髮際。

陰尺動脈,在五里,是五俞穴的禁穴。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肺合大腸,大腸是傳道的腑。心合小腸,小腸是受盛的腑。肝合膽,膽是中精的腑。脾合胃,胃是五穀的腑。腎合膀胱,膀胱是津液的腑。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所以將兩臟。三焦是中瀆的腑,水道出焉,屬於膀胱,是孤之腑,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春天針刺,應取絡脈各滎穴和大經分肉之間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輕的淺刺。夏天針刺,應取各俞穴和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的穴位。秋天針刺,應取各合穴,其餘的同春天的刺法。冬天針刺,應取各井穴和各俞穴的分肉之間的穴位,要深刺並留針。這是四季的針刺順序,是氣所出入的地方,是病所隱藏的地方,也是臟所適宜的地方。轉筋的病,站立位取穴針刺,可使痙攣迅速停止。痿厥的病,張弛取穴針刺,可使病迅速緩解。

三、《靈樞·本輸》是《黃帝內經》中的一篇,主要論述了人體經絡穴位的分佈、氣血的運行以及與臟腑的關係。以下是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的深度解析:

1.陰陽平衡:周易哲學強調陰陽的平衡和相互轉化。在《靈樞·本輸》中,也體現了陰陽平衡的思想。例如,經絡穴位的分佈有陰經和陽經之分,氣血的運行也有盛衰的變化。通過針刺等治療方法,可以調節陰陽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五行生剋:周易哲學中的五行學說在《靈樞·本輸》中也有體現。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對應着人體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例如,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即肝生心。通過了解五行的生克關係,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3.變化與順應:周易哲學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的,而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靈樞·本輸》中也強調了人體氣血的運行是隨時間和季節而變化的,治療方法也應順應這種變化。例如,春季多取絡脈滎穴,夏季多取俞穴,秋季多取合穴,冬季多取井穴和俞穴。

4.整體觀念:周易哲學強調整體觀念,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在《靈樞·本輸》中,也體現了整體觀念的思想。例如,經絡穴位的分佈不僅與臟腑有關,還與身體的其他部位相互聯繫。治療疾病時,也應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5.中和之道:周易哲學中的中和之道,強調在處理事物時要保持適度、適中的態度。在《靈樞·本輸》中,也體現了中和之道的思想。例如,在針刺治療時,要根據病情和患者的體質,選擇適當的穴位和針刺深度,避免過度或不足。

總之,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對《靈樞·本輸》進行深度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醫學理論和哲學思想,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

四、《卜算子·本輸》

經脈終始通,絡脈別處分。

五臟六腑合於時,氣血出入順。

井滎俞經合,穴位數可准。

深淺高下各不同,針刺需謹慎。

《菩薩蠻·本輸》

少商魚際太淵俞,經渠尺澤手太陰。

中沖勞宮大陵俞,間使曲澤手少陰。

大敦行間太沖俞,中封曲泉足厥陰。

隱白大都太白俞,商丘陰陵泉足太陰。

湧泉然谷太溪俞,復溜陰谷足少陰。

至陰通谷束骨俞,京骨崑崙足太陽。

竅陰俠溪臨泣俞,丘墟陽輔足少陽。

厲兌內庭陷谷俞,沖陽解溪足三里。

大腸小腸皆屬胃,胃脈陽明是其所。

關沖液門中渚俞,陽池支溝天井合。

少澤前谷后溪俞,腕骨陽谷小海合。

商陽二間三間俞,合谷陽溪曲池合。

臟象氣血此中明,本輸奧秘蘊真經。

詮釋:

《卜算子·本輸》

這首詞以簡潔的語言描述了針刺治療的關鍵要點。首先,強調了經脈的通暢和絡脈的分支,以及五臟六腑與四時的相應關係,這意味着治療需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其次,提到了穴位的名稱和數量,以及針刺的深度和高低,這些都需要精確掌握,以確保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

《菩薩蠻·本輸》

這首詞則更深入地探討了《靈樞·本輸》中所蘊含的醫學理論和哲學思想。它描述了各個經絡和穴位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們與五臟六腑的關係。同時,詞中還提到了胃經和大腸小腸的特殊關係,以及針刺治療的原理和方法。最後,詞中指出《靈樞·本輸》揭示了人體氣血運行的奧秘,是一部蘊含著深刻智慧的醫學經典。

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深度解析皇帝內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深度解析皇帝內經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本輸 第二 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