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九針十二原 第一 法天
靈樞第1章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古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裏,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
歧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覩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后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寫之時,以針為之。寫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去寫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寫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厘,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寫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靈樞·九針十二原》是《黃帝內經》中的一篇重要文獻,主要論述了九針的名稱、形狀、長度、用途以及針刺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等內容。以下是對這篇文獻的白話文潤色擴展: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
黃帝問歧伯說:我憐愛萬民,養育百姓並徵收他們的租稅;我哀憐他們生活尚難自給還接連不斷地生病。我想不採用服藥物和砭石的治法,而只用細針,以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使氣血在經脈中運行順暢。要想使這種療法在後世能代代相傳,必須明確地制定出針經大法,要使其永遠不會磨滅,歷久而不失效,容易掌握而又不會被忘掉,就必須使其條理分明,分出不同的章,區別表裏。以明確氣血終而復始地循環輸注。要把各種針具的形狀及相應的用途加以說明,我希望聽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歧伯回答說:讓我按次序,從小針開始,直到九針,說說其中的道理。小針的要點,說起來容易,但要達到精妙的地步卻很難。低劣的醫生死守形跡,高明的醫生則能根據病情的變化來靈活運用。神奇啊!氣血循行出入有一定的路徑,疾病的發生也有一定的原因。當邪氣侵襲人體時,醫生尚未診察清楚疾病的性質,怎麼能了解病變的原因呢?針刺的微妙之處在於快慢適當。粗率的醫生拘守四肢關節附近的穴位,高明的醫生則能把握氣血的變化。氣血的變化,就好像空中飛行的鳥一樣,難以捉摸。當邪氣充盛時,不可迎而補之,當邪氣衰減時,不可追而瀉之。懂得氣機變化的道理,就不會有毫髮的差失;不懂得氣機變化的道理,就會出現補瀉的錯誤。懂得氣機的往來,就要抓住時機,當氣至時迅速起針。粗率的醫生對此昏昧無知,只有高明的醫生才能體察它的奧妙。正氣去者為逆,正氣來複為順,明白逆順的道理,就可以大膽直刺而不必猶豫不決。正氣已虛,反用瀉法,怎麼會不更虛呢?邪氣正盛,反用補法,怎麼會不更實呢?迎其邪而瀉,隨其去而補,用心體察其中的奧妙,針刺之道也就盡在其中了。
大凡針刺的方法,正氣虛弱則用補法,邪氣盛實則用瀉法,氣血淤結則用刺法,邪氣亢盛則用灸法。治療時,屬於實證的用瀉法,屬於虛證的用補法。必須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癥狀,然後再決定治療方法。脈象滑利而頻數的,採用瀉法;脈象徐緩而有力的,採用補法。瀉法和補法的運用,就好像有若無,似存似亡。要根據脈象和癥狀來確定是虛證還是實證,是得氣還是失氣。
虛實的關鍵,在於九針的巧妙運用。補瀉的時候,要根據病情決定用針。瀉法時,要手持針,使針尖對着穴位,迅速刺入,然後放開針孔,使邪氣排出。按揉針孔,是為了使氣血流通,防止出血和邪氣外散。補法時,要順着經脈的方向進針,然後用手指輕輕按揉,好像蚊蟲叮咬一樣,使病人感覺輕微的疼痛。進針和出針都要像箭離弦一樣迅速,使經氣運行通暢。出針后,要迅速用手指按壓針孔,使正氣不致外泄。外門已閉,中氣才能充實,這樣就不會有淤血停留。如果有淤血,應立即用針刺破放出。
持針的方法,以針尖堅硬為貴。進針時,要垂直刺入,不要偏左或偏右。醫生要精神集中,細心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癥狀。審視血脈的虛實,然後再進行針刺。針刺時,要注意避開要害部位,如關節、筋骨、血脈等。針刺的深淺要適中,不要過深或過淺。
九針的名稱和形狀各不相同。第一種是鑱針,長一寸六分;第二種是員針,長一寸六分;第三種是鍉針,長三寸半;第四種是鋒針,長一寸六分;第五種是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是員利針,長一寸六分;第七種是毫針,長三寸六分;第八種是長針,長七寸;第九種是大針,長四寸。鑱針的形狀是針頭大而針尖銳利,用於淺刺以瀉除陽氣;員針的形狀是針身呈卵形,用於在肌肉之間按摩,不要損傷肌肉,以瀉除分肉之間的邪氣;鍉針的形狀是針尖像小米粒一樣銳利,用於按壓經脈,不要使其深陷,以激發經氣;鋒針的形狀是三棱形的刃,用於治療頑固的疾病;鈹針的形狀是針尖像劍鋒一樣銳利,用於刺破膿腫;員利針的形狀是針尖像麥粒一樣大,而且圓而銳利,針身稍大,用於治療急性病;毫針的形狀是針尖像蚊虻的嘴一樣尖銳,用於緩慢地刺入,輕微地提插,留針時間較長,以滋養氣血,治療痛痹;長針的形狀是針身鋒利而薄,用於治療深部的痹證;大針的形狀是針尖像棍棒一樣,其鋒稍圓,用於治療關節積水等疾病。這就是九針的形狀和用途。
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是隨着呼吸而上下循環的。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因此,針刺淺層的穴位可以瀉除邪氣,針刺中層的穴位可以瀉除濁氣,針刺深層的穴位反而會使邪氣深入,使病情加重。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其不同的部位,疾病也各有其適宜的治療方法。各種針具的形狀和用途不同,醫生應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針具。不要實證用補法,虛證用瀉法,否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果正氣已虛,反用瀉法,就會使正氣更加虛弱;如果邪氣亢盛,反用補法,就會使邪氣更加亢盛。因此,醫生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根據病情的虛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針刺時,如果沒有得氣的感覺,就不要反覆針刺。如果已經得氣,就可以起針了。針具各有其不同的用途,醫生應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針具。得氣與否是針刺治療的關鍵,得氣就會有療效,療效的確信,就好像風吹雲散,天空明朗一樣。這就是針刺的道理。
黃帝說:我想聽你談談五臟六腑的氣血輸注出入的部位。歧伯說:五臟有井滎俞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穴;六腑有井滎俞原經合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穴。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二十七種氣血循環輸注的路徑。氣血輸注出入的部位,在上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的為滎穴,在腕踝關節附近的為俞穴,在經脈行徑中的為經穴,在肘膝關節附近的為合穴。二十七種氣血循環輸注的路徑,都在這五類穴位中。
關節的空隙,共有三百六十五處穴位,知道這些穴位的要點,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不知道這些穴位的要點,就會散漫而沒有系統。所謂節,是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
觀察病人的面色和眼睛,可以了解疾病的預后。審查病人的形態和動靜,可以了解疾病的虛實。右手主推,左手扶持,然後進行針刺。針刺時,要注意觀察病人的神氣,不要使其散亂。
凡是使用針刺治療疾病,必須先診察脈象,根據脈象的虛實,然後再決定治療方法。如果五髒的精氣已經衰竭於內,而醫生反而在外面進行針刺,就會導致精氣衰竭而死亡。這種死亡,病人的表現是安靜的。如果五髒的精氣已經衰竭於外,而醫生反而在裏面進行針刺,就會導致氣血逆亂而死亡。這種死亡,病人的表現是躁動的。如果醫生誤刺了五髒的精氣,就會使精氣外泄;如果誤刺了六腑的精氣,就會使氣血凝結。精氣外泄,就會使病情加重而出現身體瘦弱;氣血凝結,就會使肌肉腐爛而生成癰瘍。
五臟有六腑與之相配合,六腑有十二原穴與之相聯繫,十二原穴出於四肢關節的部位,四肢關節的部位可以主治五髒的疾病。五臟有病,就應當取十二原穴進行治療。十二原穴,是五臟接受三百六十五節經氣的部位。五臟有病,其氣就會反映在十二原穴上。因此,明確了十二原穴的位置,觀察其相應的癥狀,就可以了解五髒的病變情況。五臟中的陽中之少陰是肺,其原穴是太淵,左右各有二穴;陽中之太陽是心,其原穴是大陵,左右各有二穴;陰中之少陽是肝,其原穴是太沖,左右各有二穴;陰中之至陰是脾,其原穴是太白,左右各有二穴;陰中之太陰是腎,其原穴是太溪,左右各有二穴。膏的原穴是鳩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脖胦,只有一穴。這十二原穴,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
脹滿的病症,應當取足三陽經的穴位進行治療;飧泄的病症,應當取足三陰經的穴位進行治療。
現在五臟有病,就好像身上扎了刺,衣服上有了污點,繩索打了結,河道發生了堵塞一樣。刺雖然扎了很久,但仍可以拔掉;污點雖然很久了,但仍可以洗去;繩索打結雖然很久了,但仍可以解開;河道堵塞雖然很久了,但仍可以疏通。有人說久病不愈的病是不能治療的,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善於用針的醫生,治療疾病就像拔刺、洗污點、解繩結、疏通河道一樣。疾病雖然時間很久,但仍可以治癒。說久病不愈的病不能治療,是因為沒有掌握治療的方法。
針刺治療各種熱病,就好像用手去試探熱水一樣;針刺治療寒性病症,就好像人不想走路一樣。陰中有陽的病症,取足三里穴,迎着經氣的運行方向進針,不要有絲毫的遲疑,當經氣運行到下陵穴時,就會停止,如不停止,再繼續進針。病在高處而屬於內髒的,取陰陵泉穴;病在高處而屬於體表的,取陽陵泉穴。
一、《九針十二原:以周易哲學視角探析》
黃帝問醫歧伯答,九針之法源流長。
易道陰陽調氣血,針砭經絡保安康。
虛實補瀉明機要,上下求索探本源。
法天則地遵古訓,傳承創新譜華章。
詮釋:
這首七律詩以《九針十二原》為主題,結合了周易哲學的視角進行探析。詩中描述了黃帝向歧伯請教醫術,強調了九針之法的重要性,並指出其源於悠久的歷史。易道的陰陽觀念用於調和氣血,針刺和砭石療法可疏通經絡,維護健康。詩中還提到了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補瀉的關鍵,以及探究疾病本源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遵循自然法則和古代傳統的重要性,並表達了傳承和創新的期望。
這首詩以《九針十二原》為主題,通過七言律詩的形式,結合了周易哲學的視角進行了解讀和探析。
詩的前兩句“黃帝問醫歧伯答,九針之法源流長”,描述了黃帝向歧伯請教醫術,以及九針之法的源遠流長。這兩句開篇點題,引出了九針之法的主題。
接下來的兩句“易道陰陽調氣血,針砭經絡保安康”,將周易哲學中的陰陽觀念與針刺療法聯繫起來,強調了通過調節氣血和疏通經絡來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虛實補瀉明機要,上下求索探本源”這兩句,進一步闡述了針刺療法中的虛實補瀉原則,以及醫生需要不斷探索和追求疾病的本源,以更好地進行治療。
詩的后兩句“法天則地遵古訓,傳承創新譜華章”,表達了遵循自然法則和古代傳統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整首詩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將《九針十二原》與周易哲學相結合,闡述了針刺療法的原理和應用,同時也表達了對傳統醫學的尊重和對創新的追求。
對於這首詩的詮釋,你是否還有其他的要求或想法?可以隨時告訴我,以便我能更好地滿足你的需求。
二、《九針十二原:以周易哲學視角探析》
《靈樞·九針十二原》是《黃帝內經》中的重要篇章,它詳細闡述了九種針具的形狀、用途以及針刺的原理和方法。本文將以周易哲學的視角,對這一章節進行深度解析,以期揭示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法天”,意味着遵循自然的法則。在周易哲學中,“天”代表着自然、宇宙的運行規律。而針刺療法同樣強調順應自然,根據人體的氣血運行、經絡臟腑的關係來進行治療。這種順應自然的思想與周易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相契合。
在針刺的過程中,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脈象,選擇合適的針具和針刺方法。這體現了周易哲學中的“變易”思想,即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醫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同時,針刺也強調“適中”,即針刺的深度、角度和強度都要適中,不能過度或不足。這與周易哲學中的“中庸”觀念相一致,即做事要適度,不過分也不不足。
此外,《九針十二原》中還提到了“補瀉”的概念,即通過針刺來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使其達到平衡狀態。這與周易哲學中的“陰陽平衡”觀念相呼應。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它們的平衡是宇宙萬物和諧運行的基礎。同樣,在針刺療法中,通過補瀉來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是治療疾病的關鍵。
在針刺的過程中,醫生需要聚精會神,細心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病情變化。這體現了周易哲學中的“敬慎”思想,即對待事物要恭敬謹慎。同時,醫生還需要具備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才能準確地進行針刺治療。這與周易哲學中的“自強不息”觀念相符合,即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總之,《靈樞·九針十二原》中的針刺療法與周易哲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周易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變易”、“中庸”、“陰陽平衡”、“敬慎”、“自強不息”等觀念,都在針刺療法中得到了體現。通過對這一章節的深度解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周易哲學的內涵,同時也為針刺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三、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面對《九針十二原:以周易哲學視角探析》進行的深度解析:
1.陰陽平衡:周易哲學強調陰陽的平衡與和諧。在針刺療法中,也注重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氣血來達到健康的狀態。例如,根據病情的虛實,採用補瀉的針法,以恢復陰陽的平衡。
2.變化與適應:周易哲學認為宇宙萬物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而針刺療法也需要根據病情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醫生需要根據脈象、癥狀等因素,靈活運用不同的針法和手法,以適應疾病的變化。
3.天人合一:周易哲學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針刺療法中,醫生需要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根據季節、氣候等因素,選擇合適的針刺時間和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4.象數思維:周易哲學中的象數思維強調通過觀察現象和數字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針刺療法中,醫生需要通過觀察患者的脈象、癥狀等表象,運用象數思維來分析病情,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5.中道觀:周易哲學中的中道觀強調在處理事物時要保持適度、適中的態度。在針刺療法中,醫生需要掌握好針刺的深度、角度、強度等,避免過度或不足,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6.循環往複:周易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在針刺療法中,醫生需要關注疾病的發展階段,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也需要注意疾病的複發和預防,以保持身體的健康。
7.整體觀念:周易哲學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在針刺療法中,醫生需要從整體上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綜合運用各種針法和治療手段,而不是僅僅針對局部病症進行治療。
8.剛柔相濟:周易哲學中的剛柔相濟原則在針刺療法中也有體現。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等因素,選擇合適的針法和手法,既要有剛勁的一面,又要有柔和的一面,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9.知幾防變:周易哲學強調在事物發展的早期階段就能夠察覺其變化的趨勢,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和調整。在針刺療法中,醫生需要通過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癥狀,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深度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九針十二原:以周易哲學視角探析》中所蘊含的周易哲學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在針刺療法中的應用和體現。同時,也可以為針刺療法的臨床實踐提供有益的啟示和指導。
四、用不同詞牌名對《九針十二原:以周易哲學視角探析》這首詩的解析:
《清平樂·九針十二原》
黃帝問醫,歧伯妙答詳。九針之法源流長,調氣血保安康。
易道陰陽變化,針砭經絡通暢。虛實補瀉機要,上下求索探源。
《卜算子·九針十二原》
針法源岐黃,九針傳千年。陰陽調和氣血順,經絡通康健。
易理蘊神機,上下窮本源。補瀉虛實明要,針法妙難言。
《浪淘沙·九針十二原》
九針十二原,內經經典。黃帝問醫歧伯言,針法玄妙源流長,氣血調安。
易道陰陽理,宇宙自然。針砭經絡除病源,上下求索探本源,傳承發展。
《如夢令·九針十二原》
黃帝問醫何求?九針十二原由。易道陰陽調,針法玄妙通幽。深究,深究,氣血平和無憂。
詮釋:
《清平樂·九針十二原》:這首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述了黃帝向歧伯請教醫術,以及九針之法的源遠流長。“易道陰陽調氣血,針砭經絡保安康”一句,將周易哲學中的陰陽觀念與針刺療法相結合,強調了通過調節氣血和疏通經絡來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最後一句“法天則地遵古訓,傳承創新譜華章”,表達了遵循自然法則和古代傳統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卜算子·九針十二原》:這首詞通過對九針十二原的描述,表達了對針法的讚歎和對醫術的追求。“針法源岐黃,九針傳千年”,強調了針法的歷史悠久和淵源流長。“易理蘊神機,上下窮本源”,則體現了周易哲學中的易理與針法的緊密聯繫。“補瀉虛實明要,針法妙難言”,表達了針法的精妙之處。
《浪淘沙·九針十二原》:這首詞以豪邁的氣勢,描述了九針十二原的重要性和針法的神奇。“九針十二原,內經經典”,強調了其在中醫經典中的地位。“易道陰陽理,宇宙自然”,體現了周易哲學中的陰陽觀念和宇宙自然的規律。“針砭經絡除病源,上下求索探本源”,則表達了針法的治療作用和對疾病本源的探索。最後一句“傳承發展”,表達了對針法傳承和發展的期望。
《如夢令·九針十二原》:這首詞以如夢如幻的意境,描述了九針十二原的神奇和針法的奧秘。“黃帝問醫何求?九針十二原由”,以黃帝問醫的故事開頭,引出九針十二原的主題。“易道陰陽調,針法玄妙通幽”,強調了周易哲學中的陰陽觀念和針法的玄妙。“深究,深究,氣血平和無憂”,則表達了對針法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及針法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