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鴻章與阿思本艦隊(1)(1)
——清政府初次試辦海軍的失敗
“船堅炮利”,可說是近代國人對西方列強的最初印象。但清政府建造近代海軍的過程卻一波三折,極不順利。在近代史上一度沸沸揚揚的“阿思本艦隊”事件中,李鴻章配合曾國藩,起了重要作用。透過這一事件,可以看出李鴻章的處事圓熟,可以看到清政府起初是短視愚昧、不思進取,繼而又過於急功近利,也可窺見中外之間的矛盾及各地方利益集團間的矛盾。而對這些矛盾的處理不當,則是清政府初次試辦近代海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直接與英國侵略軍交戰的林則徐,深刻感受到海軍的威力,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最早提出建立近代海軍的構想。但當時朝野卻仍昧於世界大勢,還認為中國是位於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國”,外國仍是遠遜於中國的“蠻夷之邦”,“師夷造船”有失“天朝”體制,所以安於現狀,反對買船造船。林則徐提出購買、仿造近代軍艦的想法和實踐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對,道光帝甚至在林則徐建議造船的奏摺上硃批道:“一片胡。”
林則徐建立海軍的方案被否定,有名無實、落後**、早就不堪一擊的綠營水師仍是當時清政府唯一的水軍。雖然後來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運動中,湘軍出於與太平軍進行水戰的需要,不得不建設水師,但所建仍是舊式水軍。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侵略軍從海上進攻,最後直入都城,使朝野深受震動,一些人開始認識到近代海軍的厲害。隨着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束,“中外和好”之局出現,太平軍成為清政府的心腹之患,從19世紀60年代初開始,清廷考慮仿造或向西方購買軍艦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時,距林則徐提出的建立近代海軍的建議已整整二十年矣!而就在這二十年間,西方的海軍有了飛躍性展,蒸汽艦已逐步取代帆艦成為海軍主要艦隻。歷史的裂縫李鴻章與阿思本艦隊
清政府準備建立海軍的消息傳出后,英國反應最為迅速,駐華外交官和其他人員等立刻到總理衙門勸說建造輪船不如買英國輪船。1861年4月,剛剛代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向恭親王奕建議說,只要花幾十萬兩銀子就可從外國買一支艦隊,並可請外**官進行訓練。奕為赫德建議所動,認為曾國藩等提出的造船方案太慢,緩不濟急,於是飭令赫德經辦買船事宜。赫德制定了詳細計劃,實際要花銀一百三十萬兩。對財政長期困難的清政府來說,一百多萬兩銀子確非小數,奕一時難以決定,故未上奏。
8月下旬,曾國藩上《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承認“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誇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於所罕見。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物,在中華則見慣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這年冬天,浙江數城接連被太平軍攻克,清廷驚慌不已,加速了買船進程。在此期間,赫德一直積極鼓動買船,他知道清政府因財政困難一時難下決心時,便提出可動用關稅。主管此事的奕為此議所動,於1862年1月下旬上奏,稱現在“浙江寧波、杭州兩府,相繼失守,賊勢益張,難保不更思竄出寧波,為縱橫海上之計”。因此,“請飭下江蘇巡撫,迅速籌款雇覓外國火輪船隻,選派將弁,駛出外洋,堵截寧波口外,以防賊匪竄逸。並令廣東、福建各督撫,一體購覓輪船,會同堵截”。第二天,朝廷就批准了奕的奏摺。早無準備,喪失了二十年時光,直到現在事到臨頭、軍十萬火急時,才匆匆忙忙想起建立近代海軍,這就難免要付代價不菲的“學費”。
從1862年2月起,清政府與赫德開始具體商談買船的各項事宜。經過一番交涉和討價還價后,最後確定購買英國製造的中號輪船三艘、小號輪船四艘,共需白銀六十五萬兩,並經赫德推薦由正在英國休假的中國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英國人李泰國(horationelsonlay)在英具體經辦買船事宜。李泰國早在1842年即隨其父來華,曾任英國駐上海副領事,1857年以漢文副使身份北上天津,參與交涉修約事宜,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與《通商章程》通常即認為出自他手,1859年被派為海關任總稅務司。這些經歷使他總以“中國通”自居,對華態度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