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臣不得不死”封建專制下的君臣關係(2)(1)

1.“臣不得不死”封建專制下的君臣關係(2)(1)

總之,社會的動蕩、利益的衝突、文化的碰撞、天災不斷和民間宗教文化間的互相作用,使義和團在華北地區迅速展。***

面對如此巨大的社會運動,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級官員自行處置。由於官員之間對義和團的態度非常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對,中央政府也深受影響,雖然總體上傾向招撫,但也一直搖擺不定,時而主剿,時而主撫,長期沒有明確的態度和政策。

取代光緒主政的慈禧在宮中

慈禧“上當”?

清廷最終決定明確支持義和團,是要利用義和團來根絕維新隱患。作出如此重要的決定並非易事,決策者是在反覆猶疑、再三權衡利弊之後,才大膽作此決定。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偶然因素,慈禧後來就說自己是上了一些大臣的當。

甲午戰爭的慘敗使國人深受刺激,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借法自強”,要學習西方資產階級國家先進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改造中國,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上演了“百日維新”的活劇。變法必然觸及守舊者的利益,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動戊戌政變,殺害了維新六君子,康、梁在外國使館人員的幫助下逃往海外,支持維新的官員受到嚴厲處置,光緒皇帝被囚禁於瀛台。為了根絕隱患,慈禧和端王載漪、大學士徐桐、協辦大學士剛毅、翰林院掌院學士崇綺及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啟秀等守舊派決定廢除光緒,另立端王載漪的兒子為新君,史稱“己亥立儲”。但是,他們的計劃遭到西方列強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這些守舊派本就堅決反對西學,現在更加痛恨洋人。對守舊派來說,光緒的存在確是潛在的巨大威脅,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力量,便想依靠義和團的“民心”“民氣”。

1900年春夏,在一些官員的支持下,義和團進入涿州,逼近京津,行為日益極端。在這種況下,慈禧也拿不準義和團能不能為己所用、許多官員宣揚的義和團“神功”是否真實,便在6月初派軍機大臣兼順天府府尹趙舒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何乃瑩前往涿州打探義和團的虛實,親眼查證義和團各種“神功”究竟是真是假。第二天,力主支持義和團殺滅洋人的剛毅唯恐趙舒翹動搖,也趕往涿州。其實經過一天考察,趙舒翹已看出所謂“神功”全是假的,根本不能相信,但剛毅卻力這些神功“可恃”。趙是老於世故的官僚,與剛毅一黨來往甚密,深知剛毅、載漪等實權人物堅持義和團“神功”可持,慈禧本人實際上也傾向於利用義和團來和洋人對抗,此時反對義和團頗有些犯忌,於是表示剛毅所並非無見,便先回京報告。趙畢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不敢顛倒黑白完全謊報,於是在報告中含糊其辭,但在剛毅等人的影響下,慈禧認為趙的復命之意是義和團“神功”可持,最終下決心招撫義和團與洋人對抗。

此次復命對慈禧的決策有重大影響,據清人吳永口述的《庚子西狩叢談》記載,義和團運動失敗后,慈禧曾對人說道:

這都是剛毅、趙舒翹誤國,實在死有餘辜。當時拳匪初起,議論紛紜,我為是主張不定,特派他們兩人,前往涿州去看驗。後來回京復命,我問他:“義和團是否可靠?”他只裝出拳匪樣子,道是兩眼如何直視的,面目如何赤的,手足如何撫弄的。叨叨絮絮,說了一大篇。我道:“這都不相干,我但問你這些拳民據你看來,究竟可靠不可靠?”彼等還是照前式樣,重述一遍,到底沒有一個正經主意回復。你想他們兩人,都是國家倚傍的大臣,辦事如此糊塗,餘外的王公大臣們,又都是一起兒敦迫着我,要與洋人拚命的,教我一個人,如何拿得定主意呢?

慈禧相信義和團的各種法術真能刀槍不入、打敗裝備有現代化武器的洋人,於是決定用義和團來殺滅洋人,達到廢立的目的。而義和團本身的封建性、落後性,也為這種利用提供了基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裂縫(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裂縫(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臣不得不死”封建專制下的君臣關係(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