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鐵路與政爭李鴻章修鐵路(1)(1)

1.鐵路與政爭李鴻章修鐵路(1)(1)

直到今天,鐵路對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仍有重要意義,在一百多年前,其意義之重要更不待。***但是,修建鐵路在近代中國引起的反對卻最強烈,爭論時間也最長。

姓“君”還是姓“共”

洋務派造炮造船,當然知道修建鐵路的重要,所以從19世紀70年代起就不斷提出修建鐵路的主張。1872年,俄國出兵侵佔我國伊犁,李鴻章藉機提出改“土車為鐵路”的主張,指出俄國侵佔伊犁,“我軍萬難遠役”,如果不修鐵路,新疆等西北邊境就無法運兵。而且不僅俄國想侵佔西北,英國同樣垂涎雲南、四川,如果中國自己開採煤礦、修建鐵路,則列強將有所收斂,而中國“三軍必皆踴躍”,否則,中國將面臨更加緊迫的局面。但這種完全符合實際的救時之策,在當時卻遭到一片反對,據說“聞此議者,鮮不咋舌”,皆視為駭人聽聞之論。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國台灣,海疆告急,李鴻章又乘機提出修建鐵路的主張。這年年底,他奉召進京見恭親王奕時,力陳中國修建鐵路的重要,並請先造清江浦到北京的鐵路,以便南北交通。奕向來支持洋務運動,當然同意李鴻章的觀點,但他深知修鐵路將會遇到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恐難實行,所以對李鴻章說此事“無人敢主持”。李鴻章仍不甘心,希望他有機會勸說慈禧、慈安,但奕回答說“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由此可見修鐵路的阻力之大。而李鴻章便不再直接談此問題,轉而不斷策動他人提修路建議。

1876年,丁日昌擔任福建巡撫后,李鴻章要他上疏建因台灣遠離大陸,只有修鐵路、架電線才能血脈暢通,才可以防外安內,不然列強總會對台灣垂涎三尺。1877年,清廷表示同意丁日昌所請,但此事卻因經費短缺而中止。轉眼幾年過去,到1880年,中俄伊犁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更加緊張,兩國之間的大規模軍事衝突一觸即,運兵成為重要問題。在這軍緊急時刻,淮軍將領劉銘傳應召進京,就防務問題提供對策。到京后,劉在李鴻章的授意下上《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正式提出修建鐵路的主張,並認為這是自強的關節點。劉折中具體提出應修從北京分別到清江浦、漢口、盛京、甘肅這四條鐵路。但由於經費緊張,不可能四路並舉,建議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線。局勢的演變和劉折的充分論證,使清廷再也不能不為所動,命令分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的李鴻章、劉坤一就此表意見。

歷史的裂縫鐵路與政爭修建鐵路是李鴻章的一貫主張,而劉折本就是他的授意,所以他立即洋洋洒洒地寫了《妥議鐵路事宜折》,約四千,將壓了幾年的想法一吐而出。他知道反對修建鐵路的最大阻力是“道義”、“傳統”、“祖宗成法”,所以他先必須進行“意識形態自衛”或“意識形態證明”,論證現在修建鐵路與中國古代聖人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服牛乘馬、引重致遠本質一樣,目的都是以濟不通、以利天下。針對頑固派一貫堅持的理論,認為機器是敗壞人心的“奇技淫巧”,他強調機器能使“人心由拙而巧,器用由朴而精,風尚由分而合”,而且,“此天地自然之大勢,非智力所能強遏也”。然後,他再概述國際局勢,強調鐵路在列強興起、強盛中的作用。從國際形勢再說到中國面臨的險境,自然引申出修建鐵路的“九利”。對這“九利”,他不吝文字,詳細陳說,以期打動朝廷。具體的修路方案,他完全贊成劉銘傳的主張(其實,劉的方案本就是他的方案),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線。他當然明白,朝廷必然會擔心修路經費和主權問題,所以直陳由於所需資金龐大,無論是官還是商,都難以湊集,只能向洋人借債。但他強調,在借洋債時必須在合同中講明一切招工、採購材料及鐵路經營等事,都“由我自主,借債之人毋得過問”,而且還規定不許洋人附股,強調與海關無涉,由日後鐵路所收之利歸還借款。

然而,頑固派的反對更強烈,力量也更強大。有人上奏指責說:“觀該二臣籌劃措置之跡,似為外國謀,非為我朝謀也……人臣從政,一旦欲變歷代帝王及本朝列聖體國經野之法制,豈可輕易縱誕若此!”還有人上奏說鐵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驚動山神、龍王的不祥之物,會惹怒神靈,招來巨大災難……頑固派根本不從“技術”層面反駁洋務派,而是將是否應當修鐵路這種技術問題提升到道德層面,從道德上否定修鐵路,使主張修鐵路者居於“不道德”的“道德劣勢”。對鐵路,也要問一問是姓“君(主)”還是姓“共(和)”,對什麼器物都要問“姓”什麼的“性質”之爭,將技術問題道德化、意識形態化,也可說是中國的悠久傳統之一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裂縫(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裂縫(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鐵路與政爭李鴻章修鐵路(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