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鐵路與政爭李鴻章修鐵路(2)(1)

1.鐵路與政爭李鴻章修鐵路(2)(1)

洋務派重要人物、南洋大臣劉坤一以圓滑著稱,知道反對修鐵路者力量強大,所以上奏時態度模稜兩可,認為修與不修各有利弊,最後要求清廷飭令劉銘傳再仔細推敲修路的利弊后再作決定。***

由於反對者力量強大,而洋務派又很難從“道德”、“意識形態”層面反駁頑固派的詰難,所以清廷於1881年2月14日布上諭:“迭據廷臣陳奏,僉以鐵路斷不宜開,不為無見。劉銘傳所奏,着毋庸議。”就這樣這次修鐵路的爭論以洋務派失敗結束,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再次受挫。

中國鐵路海軍造

1884年8月的中法馬江戰役,是中國近代海軍組建以來對外的第一仗,卻以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慘告結束。海軍的慘敗,才使清廷開始重視海軍建設。此前,海軍展很不理想,除北洋海軍外,其餘南洋、福建、廣東三支水師展極其緩慢。更重要且現在看來更難理解的是,全國竟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海軍指揮機關,各支水師皆由當地督撫管轄,本就很難協同作戰,而各督撫更將水師看做是自己的私產,極難統一調遣。簡單說,清廷仍是用管理傳統水師方法管理近代海軍,根本未意識到近代海軍裝備技術相當複雜,其管理難度遠非傳統水師可比,必須統一、系統管理。

對此種狀況的危害,李鴻章十分清楚。所以在1884年2月末,即中法馬江海戰半年前,他就曾向總理衙門建議設立“海部”統管全國海軍。然而,李鴻章的這一急迫的建議並未得到朝廷贊同。直到半年後中國海軍馬江慘敗,朝廷這才開始再次籌議海防,李鴻章當然不會放過這一等了十年才來的機會,上了長長的《設立海軍衙門折》,充分展開、論述了建立全國性“海軍衙門”的理由。在這個奏摺中,李鴻章並不就事論事,而是詳細、全面回顧了近十年來海軍建設的艱難歷程,提出了海軍事業的展藍圖。他把這些年自己的想法與苦水一傾而出,字裏行間隱現出對朝廷不甚重視海軍事業的不滿和對今後能得到朝廷支持的期盼。他分別談了艦船、艦隊、造船、軍港、船塢、炮台、學校等幾個方面的具體況。最後,他明確提出建立一個統管全國的海軍衙門:“西國設立水師,無不統以海部,即日本亦另設海軍以總理之。”而中國分南、北兩洋,且各省另有疆臣,調遣困難,意見也不統一,許多規章制度也不同,“任各省歷任疆吏意為變易,操法號令參差不齊,南北洋大臣亦無統轄劃一之權”。這種混亂狀況,怎能打仗?怎能不立即設立一個全國性的指揮機關?

收到李鴻章的奏摺,清廷認為所甚有道理,便要他來京,與中樞各位大臣一同商議此事。9月30日,清廷諭令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會同李鴻章妥議海防事宜,醇親王奕也一併與議。最後由總理衙門復奏,提出設立海部或海防衙門,由特派王大臣綜理其事。考慮到可供海戰之船不多,決定暫時先從北洋已有船隻精練海軍一支,等到以後再考慮其他艦隊。10月12日,慈禧太后布懿旨,同意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由醇親王奕為總理,慶郡王奕劻、李鴻章為會辦,曾紀澤為幫辦。

但誰也沒想到,在李鴻章的運作下,海軍衙門竟開始修築鐵路。

原來1880年年底,關於是否能修鐵路的大爭論以洋務派失敗而告終之後,李鴻章並不甘心,一直在尋機重提此事,而且,他明白修鐵路雖然不可能作為一項“國策”,但有可能在他的勢力範圍內作為一項“地方”的“土政策”施行。

就在爭論最激烈的1880年,他就悄悄開始試探性地動工修建開平煤礦唐山至胥各庄段的鐵路,以便運煤;1881年這條約十公里的鐵路建成后,他才正式奏報清廷,並有意將其說成是“馬路”。李鴻章真不愧是後來“遇到紅燈繞開走”之流的前輩。李鴻章汲取了在“大爭論”中未得到朝中有力支持而失敗的教訓,所以在修路的同時積極活動,尋求權貴的支持。此時醇親王奕早已取代恭親王奕,成為慈禧太后最為倚重的貴戚,所以李鴻章全力做他的工作。他多次給奕寫信,說明興辦鐵路的種種好處,奕心有所動,所以李才敢將唐胥路修完。但李一直認為鐵路應是舉國興辦,所以在給奕的信中說修鐵路在中國“阻於浮議”一直未能興辦,明確表示希望由奕直接出面“主持大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裂縫(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裂縫(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鐵路與政爭李鴻章修鐵路(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