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不是衙門(3)(1)

1.大學不是衙門(3)(1)

北大文科一直為桐城派古文家把持,守舊派居統治地位,新思想、新觀點不為所容。***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是蔡元培的辦學方針,為打破守舊派的“一統天下”,使北大學術、思想多元化,他着重聘請具有新思想、新觀點的學者到北大任教。在短短時間內,就聘請了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等新思潮的代表人物(1920年,魯迅也來到北大)。為了表示“禮聘”之誠,他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並允許其將非學術性的思想性刊物《新青年》帶到北大出版。新文化先鋒迅速雲集北大,“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

蔡氏支持新學派,但並不壓制堅守傳統的舊學派,因此北大同時還有政治或學術觀點屬於舊派的學者,如仍拖長辮的辜鴻銘,擁護袁世凱稱帝、“籌安會”起人之一的劉師培,以及黃侃、崔適、陳漢章等。當年僅24歲、且無學歷的梁漱溟在佛學研究方面才華初露時,蔡元培立即破格延請其來北大任教,絲毫未考慮他的學術、政治觀點的“新”與“舊”。

如果說蔡元培對“新”派表示了更多的支持的話,則因此前是“舊”派主導,“新”聲備受壓抑。新舊兼容,使他往往不被雙方理解。他的這種辦學方針,先遭到舊派學者的強烈指責,對此,他作了公開回答,提出了著名的兩點主張:“(一)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二)對於教員,以學詣為主。在校講授,以無背於第一種之主張為界限。其在校外之動,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負責任……夫人才至為難得,若求全責備,則學校殆難成立。且公私之間,自有天然界限。”當激進的青年學生猛烈攻擊舊派學者辜鴻銘、劉師培,並對蔡元培仍聘用他們表示不解時,他則開導勸說,希望他們學習辜先生的英文和劉先生的國學,並不要他們也去擁護復辟或君主立憲。將教師的政治觀點與學術水平分離,學校只問其學術水平而不干涉其政治觀點。這種將“公”、“私”區分,“互不干涉”的劃分標準,無疑能廣羅人才。

中國向有將不同思想觀點誣之為“異端邪說”而不容其存在、強調思想“大一統”的傳統,蔡氏這種容納各派、包括自己並不贊同的思想派別,真正鼓勵百家爭鳴的做法,確開一代新風。其實,這也是辦好大學的基本條件。但在中國語境中,要做到這一點委實不易,權力總想介入學術;亦總有人不敢或無力進行學術爭鳴,因而乞求權力介入學術。隨着新舊文化爭論越來越激烈,政府開始介入,支持強調傳統的守舊派。一些議員向教育總長傅增湘示意,如果不撤去蔡的校長之職並將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逐出北大,便要彈劾傅增湘。1919年3、4月間,總統徐世昌幾次召見傅增湘、蔡元培等,對蔡施壓。傅還在徐世昌的指令下致信蔡元培,要求其對提倡新思潮的北大師生嚴加管束,並點名嚴責北大學生創辦的《新潮》雜誌。對此蔡元培複信反駁,並為新思潮提倡者辯護說:“敝校一部分學生所組之《新潮》出版以後,又有《國故》之行,新舊共張,無所缺畸。在學生則隨其好尚,各尊所聞;當事之員亦甚願百慮殊途,不拘一格以容納之。”他再次強調:“大學兼容並包之旨,實為國學展之資。正賴大德如公,為之消弭局外失實之。”教育總長傅增湘雖有總統支持,對蔡卻無可奈何。這種為維護思想、學術自由,不畏強權的凜然風骨,的確令人欽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大學不是衙門(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