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張”的命運(1)(1)

1.“二張”的命運(1)(1)

張佩綸、張之洞這兩位直隸同鄉曾是清末政壇重要政治派別“清流黨”的兩員健將,以清流“二張”著稱,名重一時。但後來一個配流放,一個位極人臣,天壤之別,屢為人嘆。二人宦海生涯的順逆升沉,生動地反映出清末政壇的種種“世相”。

從清流到洋務

政壇總有不同派系,清末同治、光緒兩朝,所謂“清流黨”就是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一個重要派系。“清流黨”是當時京師官場上的一個鬆散團體,成員多為“官”,絕大多數出身翰林,多在翰林院、都察院、國子監等衙門任職。他們不掌實權,不負責具體的實際事務;以維護綱常名教等傳統意識形態的“純正”為己任,並以此針砭朝政,推崇氣節道義,抨擊貪官污吏;對外交涉主張強硬態度,反對妥協;反對學習西方,強調嚴守孔孟之道,大膽彈劾他們認為有悖於儒教綱常的大臣。他們以“敢”著稱,但背後亦不無個人動機,因為一旦通過“清議”獲得名聲,高官厚祿便隨之而來。

“清流”之所以能聲震一時,甚至影響朝政,根本原因還是慈禧的支持,因為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漢族官員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勢力漸大,慈禧在不得不倚重他們的同時,又要千方百計地壓制、控制其展,所以藉助於“清流黨”打擊湘、淮“疆臣”勢力,扭轉外重內輕的政治格局;而且,慈禧在與恭親王聯手動政變后,二人的“聯盟”迅速破裂,恭親王與其爭權,慈禧想利用“清流”打擊對手。她以操縱各派之間的“平衡”來維持自己的最高權威,因此,對路一時頗為優容,使“清流黨”得以存在,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對“清流”,時人又以諧音“青牛”戲稱。在“清流”諸臣中,直隸“二張”被比為“青牛二角”,以喻其彈劾大臣、指斥宦官之凌厲。

張佩綸,字幼樵,直隸豐潤人,1848年出生於官宦之家,1871年年僅23歲即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自作詩云:“十三通文史,二十謁天子。”才華橫溢,少年得志,自我感覺極佳,難免年輕氣盛。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人,1837年出生於官宦之家,1863年26歲中進士。26歲中進士雖不算晚,但他15歲即中舉人,在京城以少年才子享名一時,本以為很快就能考中進士,沒想到主客觀原因使他十餘年後才成為進士。但這十餘年並未虛度,他曾回鄉辦“團練”,防備太平軍北上,又曾入山東巡撫文煜幕。正是這些經歷,使他對世事及官場的了解較其他“清流”為深,因此更少書生氣。

雖然“二張”在光緒初年曾聯手為“東鄉慘案”受害農民上疏鳴冤,糾彈製造慘案的權臣,使沉冤最終昭雪,兩人聲名大震,但兩人行事、為文的風格、策略大為不同。

當時的人形容張佩綸“儀容俊偉,善辯論,好搏擊”,頻頻上書,被他彈劾者朝內上至尚書、樞臣,朝外則有總督、巡撫,如川督丁寶楨、吏部尚書萬青黎、工部尚書賀壽慈、先後擔任過戶部尚書的董恂與王文韶、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任三口通商大臣並位出使俄國的欽差大臣崇厚,還有內務府大臣、貴州巡撫、船政大臣、浙江提督、吉林將軍……據統計,被他彈劾的三品以上大員就有21人,三品以下者則不勝枚舉。對被他彈劾的人,慈禧往往並不深查即“罪之”,這是以往少有的,所以張佩綸論更加鋒利,因此“朝士多持清議,輒推佩綸為主盟”,甚至連他愛穿竹布長衫,都有人競相模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二張”的命運(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