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爾皮茨海軍戰略與海軍發展(4)
故此,提爾皮茨並未過多擔憂英國的反對,而是專心展德國海軍。***提爾皮茨儘管公開提出要建設一支遠洋艦隊,但實際上他將德國海軍初期的戰略目標放在了封鎖北海上。提爾皮茨認為,着手一場針對英國的襲擊和橫跨大西洋的戰爭是毫無希望的,因為德國缺少港口而英國的港口卻過剩。從整個大西洋下手,攻擊英國的外圍,這對擁有廣闊貿易路線的英國來說不切實際,德國的攻擊行動只可能是小範圍的,這對英國來說構不成致命威脅;相反,德國利用靠近德國海岸線的優勢,在近海對英國動攻擊,這種威脅更直接、更具緊迫性,這不僅可以阻嚇英國對德國的進攻,而且也有可能使得倫敦在某些時候做出妥協。
從對抗英國的角度來看,這是當然之舉。但是提爾皮茨的“北海槓桿”理論是建立在英國不會將海軍調集在北海的假設基礎之上的。他認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因其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廣闊的利益,因此不得不將其海軍力量分別部署於全球各地,這使其不能將艦隊集中於北海。
不能不說,提爾皮茨這一假設是富有預見性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段時間,英國的確因與俄國、法國等國在全球範圍生諸多利益矛盾,不得不頻繁調遣海軍奔赴波斯灣、遠東,其艦隊分散在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乃至太平洋。在遠東,日本、俄國深入朝鮮、中國,英國在中國長江流域的利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可能失去中國的威脅。對英國來說,中國的價值“相當於十個非洲”,所以其不得不加強在遠東的軍事部署。在南非,從1899年到1902年,英國深陷布爾戰爭的泥潭,為了阻止列強幹涉布爾戰爭,不得不在朴次茅斯保持一支強大的機動艦隊,用以阻擋列強組成聯合海軍,顯示其“光榮孤立的勝利示威”。在地中海,英國一向視其為“大英帝國的中樞”,也必須保持相當的軍事力量,用以抵禦俄國向土耳其和地中海的擴張;同時不得不防備法國向摩洛哥的滲透,以保護直布羅陀海峽的安全,為此,英國向直布羅陀增派了1萬陸軍。這一切使得英國只能將很少的海軍兵力部署在北海,正如提爾皮茨所:“英國的弱點在北海,然而在這裏我們能夠集中我們所有的力量……我們的艦隊可能永遠不能與英國力量平起平坐,但是不需要,因為絕不可能出現所有英國艦隊同時與德國鬥爭的局面。”只要德國在北海取得海上優勢,那麼“在赫爾戈蘭附近的三角地帶擊敗英國皇家海軍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當英國的海軍力量在地中海被法國或在太平洋被俄國牽絆的時候,德國海軍可以穿越英吉利海峽威脅英國的海岸城市”。
提爾皮茨另外一個與英國艦隊決戰的策略也非常獨特。他認為,英國在戰爭時期總是採取進攻戰略,在與德國爆戰爭后,也有可能不顧一切地衝進漢堡港,對德國進行近岸封鎖。德國如果在海上與英國決戰,那麼必須具有絕對優勢才有可能取勝,如果德國艦隊貿然進攻北海,會給自身帶來巨大損失甚至全軍覆沒,但是在港口就不同了,德國艦隊可以利用岸炮和自身炮火給予英艦隊毀滅性的打擊。因此,開戰後德國艦隊可以待在港口裏等待英國艦隊衝進來,然後予以全殲。
在以上理論支持下,提爾皮茨開始全力建設德國艦隊。
為贏得國內的支持,提爾皮茨不遺餘力地宣揚海權對德國的重要性。這時,展海軍已經得到大資本集團的支持,1898年,受到英國一個類似組織的啟,德國也成立了全國性的海軍組織——海軍聯盟,克虜伯集團就是該組織的幕後支持者,為這個組織提供了經費。在德國皇帝、資本集團和海軍派的強力推動下,展海軍已經成為一股社會時尚,社會名流以加入海軍聯盟為榮——在海軍聯盟成立的第二年,會員就已經達到25萬人,竟然遠遠超過了英國同類組織。到1904年,其會員已經超過100萬——應該注意到,其中1/4來自薩克森地區。儘管薩克森地區處在德國內陸地區,卻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區之一,而且也說明德國無論沿海還是內陸,對展海軍已經有了共同的強烈願望。1900年,海軍聯盟的領導人說道:“不是我們的規章,而是蘊涵於聯盟身上的那種精神造就了我們的成功,這種精神反映了每一個德國人的憧憬,這個對德國海軍的憧憬已體現在了我們的旗幟中。”所以,“海軍聯盟”組織竭盡全力地四處宣傳海權思想,海權論的宣傳者厄恩斯特·馮·哈特不僅宣傳馬漢的海權論,也親自著書立說,運用馬漢海權論的觀點論述德國海權。馬漢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的時候,正是威廉二世登基並撤掉相俾斯麥的時候。威廉二世對馬漢的海權論推崇備至,1894年5月,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這樣說道:“我現在簡直不是閱讀,而是在狼吞虎咽地吞食馬漢的著作,我要背下全文。這部著作水平極高,所有觀點都是經典。我已給所有軍艦下了這本書,現在官兵們經常是必稱馬漢。”此後,威廉二世經常表關於海權論方面的論,如“德國的未來在海上”,“一定要把海神的三叉戟掌握在我們手中”,“在我把我的海軍提高到我的陸軍所佔據的地位以前,我是席不暇暖的。德國的殖民地目的,只有在德國已經成為海上霸主的時候,才能達到”。在這種強烈的緒下,德國的政策也開始大幅轉向,時任德國相的馮·比洛公開稱:“我們不會容忍被剝奪與其他強國在權利上的平等,我們也不會允許我們與他國共同享有的在世界上權受到異議。我們已經成為一個偉大的強國,我們希望在上帝的佑助下能夠永遠強大。”這意味着德國明確要成為“陽光下的帝國”,對外擴張政策不再躲躲藏藏,從此擺上了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