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爾皮茨海軍戰略與海軍發展(3)
對於海軍建設,提爾皮茨有一套獨特的戰略思想。***1892年,早在其任海軍部參謀長的時候,曾主持起草了“第9號海軍備忘錄”,其要點是:只有進行戰略進攻,才能奪取制海權;只有在戰略進攻中達成海上決戰,才能奪取制海權;只有在海上決戰中摧毀敵國主力艦隊,才能最終獲得制海權。所以,德國必須保持超過敵國1/3的海軍兵力;同時,德國艦隊還必須注重進攻性,除輕型軍艦外,應當注重建造重型戰艦,特別加強裝甲和火炮的數量及口徑。
1897年,提爾皮茨又提出了直接以英國為目標,並形成以威懾為基礎的“風險理論”。他認為,德國的海軍建設必須以英國為對手,但如此一來,英國也必將以德國為敵,由此就形成了一條“危險地帶”:英國人一定會猜疑德國人的企圖,並且很可能會在德國海軍尚不足以自保的時候加以摧毀。但是,一旦德國有機會越過“危險地帶”,那麼就將擁有一支相當規模的艦隊,這時英國艦隊如果再與德國艦隊決戰,就要冒損失巨大的風險。這就是提爾皮茨所提出的著名的“風險論”:強大的艦隊意味着戰列艦,戰列艦的數量雖不能與英國相等,但必須給英國以深刻的印象才行,至少應該與英國保持2:3或者10:16的比例,以使英國海軍感到同德國海軍在北海交戰會帶來“風險”,因為英國海軍必須保護全球利益,不得不分散到全球各地,如果與強大的德國海軍作戰,必然蒙受巨大損失,也必將無力再同法國、俄國交戰,因此英國是不會願意承擔如此沉重的“風險”的。赫爾維希在《沃爾夫岡·魏格納與德國海軍戰略從提爾皮茨到雷德爾的展》一文中說:“提爾皮茨以英國海軍史為例,竭力論證英國在戰時總是扮演攻擊者的角色,而要採取攻勢意味着必須擁有至少1/3的數量優勢;反之,德國只需建造一支相當於英國2/3規模的艦隊,一支‘風險’艦隊……面對這樣一支艦隊,倫敦很難下決心進行挑戰,因為他們擔心在北海的一場海上坎尼之戰中喪失其全球地位。”
19世紀80年代,威廉二世以及提爾皮茨已經開始推行大海軍建設,並且與英國關係漸趨緊張。1897年提爾皮茨說服德國議會,獲得7000萬馬克的資金建造3艘戰列艦,由此正式開始了他的海軍擴充計劃。由於威廉二世的信任和支持,提爾皮茨的海軍擴充計劃得到實施。
以1898年德國組建第一艦隊為標誌,德國開始建設以英國海軍為目標和假想敵的艦隊。提爾皮茨的計劃是,在1905年完成初步建設,耗資4。08億馬克,擴充海軍。第一艦隊將分為兩個分艦隊,共計包括17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以及配套的其他艦隻。這支艦隊建成后,可以與法國艦隊一決高下,且能適當威脅英國艦隊。為了獲得支持,提爾皮茨拜訪了已經退出政壇的俾斯麥以及巴伐利亞攝政王、巴登大公、薩克森國王等,尋求他們的支持。另外利用“海軍聯盟”等民間組織廣造輿論,以影響國會。
1900年,提爾皮茨促使國會通過了第二個海軍擴充法案。他計劃組建第二艦隊,在17年的時間裏(從1900年至1917年)使德國擁有36艘戰列艦、11艘重巡洋艦、34艘輕巡洋艦的艦隊。他聲稱:德國建設這支大海軍的目的,是要使最偉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向它挑戰,否則就有使自己優勢遭到破壞的危險。
提爾皮茨顯然很清楚英國會遏制德國,並很可能在德國海軍尚不夠強大的時候動戰爭,但是,他卻提出了一個帶有自我欺騙性的假設:他認為,假設諸多的德國造艦計劃一直到全部完成都不會被現,這樣德國就可以悄然通過“危險地帶”,一旦德國海軍壯大,那麼任何國家或者強國集團都不敢向它動進攻。此後,德國不但能保衛自己的海岸,而且能夠威脅英國的海上優勢,屆時,德國只憑藉強大的威懾力就能阻嚇敵國,形成海上霸權。
看起來,提爾皮茨幼稚地將海軍擴張計劃建立在假設的、悄然的基礎上,寄期望於英國不會現德國的計劃,但事實是,這麼龐大的擴張計劃是不可能完全保守秘密的,那麼提爾皮茨果真如此幼稚嗎?實際上,提爾皮茨所說的“悄然”並非報掩蓋,而是利用英國忙於世界範圍內的事務,不可能對德國動戰爭之際,展德國海軍。一個大國若想對另一個大國動戰爭,不是輕而易舉之事,德國本是歐洲陸地第一強國,英國陸軍是不可能擊敗德國陸軍的,單憑海軍可以擊敗德國海軍,但是不可能促使德國投降;若想完全擊敗德國,必須要得到法國、俄國等國的支持,才能從陸地上擊敗德國。所以,英國如不能與法國、俄國結盟,那麼就不可能對德宣戰,但英國與法國、俄國矛盾重重,非有重大利益是難以結盟的,因此英國必須先協調好與法國、俄國的關係,再選擇合適的機會才有可能締結同盟,並對德宣戰。所以,對德國而,是存在展海軍這樣的時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