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節:可如實回答(1)(1)

1.25節:可如實回答(1)(1)

可如實回答

1972年初,中美關係開始“解凍”,與此前的“全封閉”相比,來華的外國記者、國際友人人數猛增。然而,外界要了解“文革”期間中國的真實況,並不容易。當時美國著名電視製片人露西·傑文斯女士拍攝的一部以北京一家人日常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故宮》,在海外頗有影響,當年還獲得了美國電視最高獎——艾美獎。從這部片子的拍攝過程,可看出外界是如何“了解”當時的中國的。

承擔這次這個特殊“政治任務”的,是當時的清華大學學生劉志軍一家。據劉先生回憶,由於是國務院辦公廳交北京市“外辦”具體經辦,所以北京市“外辦”經過幾個月的仔細篩選后才選定他家。但外交部仍不放心,有關領導還親自到他家實地查訪,看了他爺爺、父母、兄弟姐妹,並向當地派出所和居委會作進一步了解才最後確定。剛開始拍攝,露西便面有困惑:“全家人不管男女老少,衣褲都是黑藍灰三色,男的都穿軍綠球鞋,女的都是方口偏扣黑布鞋,三代人站在一起就像是部隊一樣。”正如作者所說,“也難怪,那個年代的人除了綠軍裝,幾乎都是黑藍灰色,即使女孩子有件鮮艷點的衣服,也必須穿在裏面,因為露出來就是資產階級思想。”但為了表現服裝色彩的豐富,他的大妹妹只好向一位剛結完婚的新娘子借了件紅衣裳,二妹妹則到鄰居家借了件暗紫色格上衣。另外,當時經濟凋敝,物資供應緊張,所有東西都要憑票限量供應。不過,“《故宮》中有一組鏡頭,要表現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當時正趕上中秋節,廣安門菜市場突然擺上了各種新鮮蔬菜,應有盡有。那個年代,老百姓不管買什麼東西都要憑證且限量,惟獨那天肉菜全不限量,敞開供應,只要排隊就能買上。我父親的單位為了讓我家在外賓面前表現出中國人的自豪,還特地補助他一百元錢,母親攥着相當於自己三個月工資的錢,樂滋滋地擠在買菜的人群中……”(劉志軍:《影片〈故宮〉引出的跨國緣》,《縱橫》,2002年第7期)

“文革”時生活的“多姿多彩”、商品的“琳琅滿目”就這樣被製造出來。平心而論,很難要求這些“他者”了解當時的真實況。因為那時正“狠抓階級鬥爭”,“敵觀念”極強,有關方面制定了極為細緻、嚴格的與“外賓”接觸的有關規定,各單位、居委會都組織全體人員、居民學習、熟背這些規定,使外來者很難獲悉真。

當時我從農村回城探親,也曾與其他知青一起被招到居委員開了半天會,學、背這些規定,經“考試”把一條條背得滾瓜爛熟后才能回家。其中一條規定,如外賓到某商場時,該商場所有商品可不憑券而敞開供應,為了顯示“一片繁榮”,中國居民也可“購買”,但“買”后不得離開商店,要等到外賓走後再到櫃枱將貨退還。當時報紙還表揚過某菜場一位賣肉的師傅“水平高”,一次顧客拿出肉票要買二兩肉,這時恰有外賓在旁,這位賣肉師傅當即決定根本不要肉票就切了二斤遞給顧客,讓外賓看到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之高。據傳達說曾有人乘外賓在時買了好幾雙尼龍襪(當時買尼龍襪要“工業券”,買線襪要“線票”,買肥皂、火柴……全都要券要票,這些券、票放量非常少)就想走,但在門口被有關人員攔住,後來襪子全退不說,還被通知到工作單位,受到處分。“規定”還對外國人可能提出的種種問題都提供了“標準答案”,如“文化革命”是“很有必要”,“五七幹校”、“上山下鄉”是“大有好處”或“很受鍛煉”。有關工資、家庭收入的答案是“生活很好”或“夠用”,不能說出具體多少錢,據說是根據工資水平可以推算出國民生產總值,可以推算出工農業生產狀況,可以推算出軍工況,可以推算出國防實力……因此,每人的工資多少事關國家機密,不得告訴外國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進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進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5節:可如實回答(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