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4)(1)

1.18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4)(1)

在會談中,李鴻章還請求聯軍佔領北京后一定要寬宏大量,不要採取報復措施。他告誡卜力說,報復只會激起中國人更普遍的仇外緒。

總之,此番會談表明李鴻章現在已毫無與孫中山合作、實現兩廣獨立之意。但孫中山的助手、興中會領導人之一陳少白仍不死心,還是登上了李鴻章的坐輪,企圖讓隨李而行、也非常熱衷此事的劉學詢能再三勸說李鴻章改變主意,但劉無奈地對陳說,李鴻章“意甚堅決,無法勸阻”。孫李合作、兩廣獨立的計劃至此宣告結束。

李鴻章雖然官復原職好不得意,但對朝局仍不樂觀,因此決定還是按以前計劃先到上海,等待局勢進一步明朗。他深知,此時此刻必須慎之再慎,走錯一步將滿盤皆輸,很可能難保性命,所以7月21日到達上海后他便以健康為由,要慈禧賞假二十日。這時,慈禧太后明顯亂了方寸,政策非常矛盾。她一方面急盼李鴻章前來與洋人打交道,有求和之意,另一方面仍重用極端主戰的頑固派大臣,態度似乎更趨強硬。7月28日她將反對與列強盲目開戰的大臣許景澄、袁昶處死,8月7日卻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負責與各國外交部電商“停戰”,8月11日又將反對開戰的大臣徐用儀、立山、聯元處死。五大臣被處死,中外震驚,李鴻章在上海得此消息不禁哀嘆“成何世界”!很可能,他為自己沒有貿然北上感到慶幸,此時更明確表示哪怕被朝廷“嚴譴”,也不能北行。他在給朝廷的密折中明了對朝政、對自己有可能被義和團和政敵打殺的擔憂:

每讀詔書,則國是未定,認賊作子,則人心未安。而臣客寄江南,手無一兵一旅,即使奔命赴闕,道途險阻,徒為亂臣賊子作菹醢之資,是以小作盤桓。

所謂“菹醢”,是指被剁成肉醬。所以有同僚對他正式被任命為議和全權大臣表示祝賀時,他卻十分淡然。他深知政治講究的是實力而不是名分,如果朝廷政治格局不變,慈禧態度無根本性變化,自己其實只有全權之名而並無實權。此時,他不顧“龍顏”有可能“大怒”,多次遞折要求慈禧徹底改變態度,一再向慈禧施壓,要求一定要將外國駐華使節平安送出京城並且剿滅義和團,他還斗膽要朝廷下“罪己之詔”。當然,他絲毫沒有反對慈禧之念,當有外國外交官對他透露各國公使有讓慈禧歸政光緒的打算時,他斷然反對,並為慈禧開脫辯護:“太后訓政兩朝,削平大難,臣民愛戴,此次拳匪難,只恐禍起腋肘,不得已徐圖挽救。”

此時慈禧自顧不暇,所以李鴻章一直在上海“小作盤桓”,他在等待局面的根本性變化。8月15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倉皇出逃;8月20日朝廷以光緒皇帝名義布“罪己詔”;9月7日朝廷布剿滅義和團的諭旨,誣稱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非痛加剷除不可”;9月8日朝廷電旨再次表示“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幾乎是央求李鴻章“即日進京,會商各使,迅速開議”,甚至低三下四宣示李鴻章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轉坤,匪異人任。勉為其難,所厚望焉”。朝廷竟然公開承認大清王朝此時的生死存亡全賴李某一人,想來也是萬般無奈。此時,李鴻章才認為北上議和時機成熟,於9月15日離開上海北上,開始為挽救已經病入膏肓的清王朝作最後的努力。作為晚清重臣長達四十年之久的他,很難做出別的選擇。他的命運,已很難與這個腐朽不堪的王朝分開。

總之,從1900年1月中旬李鴻章東山再起任兩廣總督,到9月中旬重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八個月間,政壇風雲劇變,充滿驚濤駭浪。李鴻章身處政治的風口浪尖,種種無比尖銳的矛盾集於一身,稍有差池則大禍臨頭。在這短短几個月間,康有為、梁啟超的祖墳為他所掘卻仍能諒解他,孫中山為反清革命一再策反他,港督卜力想穩定粵、港局面竭力挽留他,慈禧要與列強和談自保最終不能不完全依靠他。彼此不共戴天的各種政治力量在關鍵時刻竟都對他抱有某種期望,都如此看重他,而他也能周旋其間、應付裕如,足見其對政治、權謀的把握已是爐火純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進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進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8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