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3)(1)

1.17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3)(1)

6月21日,清廷對外宣戰,但得到李鴻章堅決支持、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及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核心的東南地區的“封疆大吏”們卻拒絕執行清廷的向各國宣戰諭旨,與列強達成了維持東南局面穩定的“東南互保”協議。***“東南互保”由李鴻章的心腹盛宣懷一手導演,但盛認為“東南互保”畢竟只是地方性安定,此時最迫切的是改變朝廷政策,實現全局性安定,而只有李鴻章重新擔任“總督之”和直接參与全局外交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才有可能儘快從根本上改變“國策”。於是,盛宣懷為李鴻章“官復原職”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積極活動。隨着戰局的惡化,清廷內主和聲音開始出現。7月8日,慈禧終於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雖未明議和之事,但明顯是態度有所變化的信號。雖然李鴻章在7月12日尚未得知自己的新職任命,但他覺察到朝政有開始向有利於主和派方向展的可能,於是決定北上。7月16日,即啟程北上前一天,李鴻章得知自己重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但生性謹慎的他仍決定只北上半步,先到上海觀望局勢,再決定是否最後北上。

這時,李鴻章再次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正與八國聯軍交戰的清廷不斷催李迅速北上,以打開外交局面。確實,慈禧也不能不開始考慮後路,雖未明,實有要李鴻章為議和做準備之意。直到7月初,一直對李抱有希望的孫中山又請人與港督卜力聯繫,希望他能力促自己與李鴻章合作,實現兩廣獨立。卜力則從英國利益出,對中國以後能否繼續統一、穩定沒有把握,僅希望華南能保持安定局面,因此通過英國駐廣州領事勸李不要北上,留在廣州以維持華南穩定。

7月17日,李鴻章乘招商局的輪船離開廣州。開船之前,南海縣令裴景福前來送行,李鴻章對他縱論時勢,大感慨。此時八國聯軍剛剛攻下天津,尚未向北京進,裴景福問李鴻章萬一以後京城被攻破,結果將如何。李鴻章回答說列強必會做以下三點:一是剿滅“拳匪”以示威,二是懲辦禍官員以泄憤怒,三就是索要兵費賠款。裴氏接着問兵費賠款大約會是多少,李鴻章大為傷感,一邊流淚一邊回答:

兵費賠款之數目多寡,此時尚不能預料,惟有極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作得到否?我已垂老,尚能活幾年。總之,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鐘不鳴了,和尚亦死了。

由廣州海路北上要經過香港,港督卜力與孫中山對孫李合作實現兩廣獨立仍未完全放棄,還想藉此作最後努力。卜力起初甚至想將李強行扣留,由於英國政府的堅決反對作罷。李鴻章在香港上岸時,港府還是準備了盛大的儀仗隊,並鳴禮炮十七響,以示尊重。而在此前一天,孫中山已乘船來到香港海面,不放棄與李會面的可能。港英當局通知孫中山,由於幾年前應中國政府要求對他的驅逐令尚未期滿,所以不准他上岸,但如果李鴻章同意兩廣獨立,即允其上岸與李會談。在船上,孫中山仍是兩手準備,一面等待卜力與李鴻章的會談結果,一面籌劃惠州起義。

卜力給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的報告說,他與李鴻章見面后,再三對李鴻章決定離粵北上表示遺憾,甚至勸他說這個任命是由極端保守、先提出進攻使館的端王載漪簽署的,暗含此令有頑固派官員誘李北上而加害之意。李鴻章則反駁說,此令並非端王簽署,確是太后和皇上籤署的。卜力一再強調他對廣東、香港穩定的重要,力勸他不要輕易離粵北上,但為李鴻章婉拒絕。相反,李鴻章不僅根本不提與孫中山的合作,反而強調香港總督應禁止顛覆分子以香港為基地,強調威脅香港和廣東安定局面的主要因素是香港的“三合會”和其他危險人物,矛頭明顯指向孫中山。

隨後的談話表明,李鴻章此時更為關注的並非粵、港,而是國家未來面對的局面。他甚至試探性地問以後英國希望誰當皇帝。卜力回答說,如果英國使館安全,英國主要關心的是恢復秩序、貿易和商業;如果光緒皇帝與以他之名所詔書所做之事並無關係,英國將不反對光緒皇帝繼續統治。此時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已被殺,義和團與清軍正在攻打各國駐華使館。李鴻章顯然意識到,如果攻下各國使館,對清王朝來說結果將是災難性的。所以他對卜力說,如果只有德國公使被殺,列強就無權決定由誰來當皇帝;但是,如果所有公使都被殺害,況就不一樣,列強這才可合法干預,決定誰當皇帝。同時他進一步問道,如果生這種況,列強將選擇誰,並推測說列強可能會選一個漢族人當皇帝。卜力答道,列強“大概會徵詢他們所能找到的中國最強有力的人的意見,看怎樣做最好”。李鴻章緊接著說不管太後有什麼過錯,她“無疑是中國最有能力的統治者”。然而,英國的殖民部卻據此認為李鴻章本人“不是不樂意當皇帝”。這種推測究竟有多大的準確性着實可疑,很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大英帝國希望李鴻章當皇帝的潛在願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進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進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7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