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2)(1)

1.16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2)(1)

風口浪尖

1900年元月,李鴻章在失意多年之後終於重獲重用,當上了兩廣總督。***他的東山再起,與慈禧太后要他前去鎮壓康、梁維新黨人大有關係。而此時,義和團運動正迅速席捲華北大地,一場巨大的政治、社會動蕩即將生。這一切,都使他不能不在狂風巨浪之中身處風口浪尖。

在兩廣總督任上,李鴻章先必須面對如何處理與維新派的關係。1月24日,清廷封時歲十五的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皇子(大阿哥),史稱“己亥建儲”,這是頑固派欲廢黜光緒的一種試探。此諭一出,全國輿論沸騰,一片反對之聲,康、梁加緊了在廣東的活動,準備“武裝勤王”。對康、梁,李鴻章一方面“奉職而行”,嚴禁其黨羽在廣東活動;另一方面又留有某種餘地,不想與維新派徹底決裂。由於捉拿不到康、梁,慈禧怒而嚴令李鴻章將康、梁在廣東的祖墳剷平,但李卻以種種理由遲遲不動,因為他知道在中國傳統中,只有對罪大惡極、十惡不赦之人才“鏟祖墳”。所以他上奏說現在局面非常不穩定,“惟慮激則生變,剷平康墳,似宜稍緩”。但慈禧大怒,痛斥李鴻章“語殊失當,康逆罪大惡極,如真欲乘機起事,豈留一逆墳所能遏止。該署督身膺疆寄,惟當不動聲色,力遏亂萌,儻或瞻顧彷徨,反張逆焰,惟李鴻章是問”。在慈禧的威逼下,李鴻章不得不剷平康、梁祖墳,但暗中仍與康、梁有間接來往,互通信件。

所以康、梁對李雖有種種不滿,尤其梁啟超甚至一度想派人暗殺李,但後來態度軟化,改變了暗殺李的主張。總體上康、梁對李的態度與評價是“敬其才”、“惜其識”、“悲其遇”。然而,隨着義和團運動的爆,李鴻章與革命黨孫中山的關係則更複雜微妙,甚至具有戲劇性。

義和團運動全面爆后,社會動蕩,朝政混亂,孫中山認為在華南起義時機到來。他在準備動起義的同時又想與李鴻章合作,策動以李為宣佈兩廣獨立。孫中山之所以會有爭取李鴻章的想法,一方面因為他一直認為李是清廷大員中最為開明的,因此長期對他抱有某種期待;另一方面因為一直與興中會關係密切的香港立法局議員何啟提出他與港督卜力(henrya。blake)交往非同一般,可以借港督之力勸李鴻章獨立。他們先與李鴻章的心腹幕僚劉學詢聯繫,劉試探性地對李鴻章表示如李有意“羅致”孫中山,他可設法讓孫前來。對此敏感話題,李未開腔,僅略點頭。劉學詢立即捎信給孫中山,說李因北方拳亂也有廣東獨立的想法,所以請孫中山前來效力。

得此信后,孫中山半信半疑,但最後還是決定前往一試,於1900年6月11日與助手楊衢雲、鄭士良及宮崎寅藏等三位日本友人從日本橫濱出,於6月17日到達香港海面。就在此時,孫中山又聽說李鴻章仍在觀望局勢,且很可能誘捕自己,於是改派享有治外法權的宮崎寅藏等三位日本友人前往劉學詢公館會談。會談雖從晚10點多一直談到次日凌晨3點,但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當宮崎等人返回香港海面時,現孫中山為防清政府搜捕,已乘船駛往越南西貢。在西貢,孫中山仍一面準備武裝起義,一面策動李鴻章兩廣獨立。

這期間,清廷於6月15日命令李鴻章“迅速來京”,兩廣總督一職由廣東巡撫兼署。接此命令后,李鴻章滿腹狐疑。朝廷如此催他迅速進京,卻未何事,更未授新職;朝政為強硬的主戰派把持,一些溫和的主和派官員性命難保;他本人曾多次冒死電奏朝廷,反對慈禧和頑固派的“聯拳滅洋”政策,為頑固派官員和義和團痛恨;得到慈禧支持的義和團明確提出要殺“一龍二虎三百羊”,所謂“一龍”為光緒皇帝,“二虎”為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三百羊”為開明官紳;義和團還提出要將亡命海外的“亂黨”、從事維新改良的康有為及梁啟超等統統捉拿歸案……李鴻章明白,在此種局面下自己貿然北上,不僅無法改變政局,而且凶多吉少,甚至可能有殺身之禍。所以他一方面表示“立刻遵旨北上”,另一方面卻想方設法拖延徘徊,拒不北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進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進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6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