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九章非宗教思想如何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普遍佔主導地位,對大革命的特點有何影響(1)

1.第十九章非宗教思想如何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普遍佔主導地位,對大革命的特點有何影響(1)

十六世紀時,人們辨別是非時,主要參照各種基督教傳統進行批判性思考。***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不斷出現了更大膽、更好奇的人,他們挑戰、拒絕接受基督教思想。同樣的精神使路德時代的數百萬天主教徒拋棄了天主教教義,且每年有一些基督教徒拋棄基督教教義,然後逐漸出現了不信教思潮。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十八世紀,基督教失去了在歐洲的很多勢力範圍。但在很多國家,基督教雖被拋棄,卻並未受到猛烈攻擊。這些摒棄宗教信仰的國家中有些人對這種做法感到懊悔,非宗教勢力還是在王室和學者中廣泛傳播開來,在中產階級(第二等級)和底層民眾(第三等級)中並不流行。它只是一種偏好,而非普遍想法。一七八七年,米拉波說:\"大部分人都相信這樣一種偏見,即德國的普魯士各邦都是無神論者。事實是儘管在那裏可以找到自由思想者,但是普通人還是把虔誠奉獻給了宗教,並且他們中還有大量狂熱分子。\"同時,他還說,費雷德里克二世的所作所為令人深表遺憾。他拒絕授權並承認天主教教士婚姻的合法性,他甚至還拒絕讓那些已婚神職人員繼續吃俸祿。米拉波說,這項措施,無愧於費雷德里克二世偉人之名的。任何地方的非宗教意識都沒有法國這麼普遍、強烈和影響大。

在那裏,前所未有的事統統生了。人們也曾對已有宗教有過強烈的抨擊,但當時狂熱的反宗教運動是基於新宗教信仰的激勵和鼓舞。之前古宗教再虛偽可憎也未曾激起過民眾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直到基督教的出現,這些舊宗教開始在一片質疑和冷漠中悄然凋零。這就是宗教的衰老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在歐洲的盛行。在法國,基督教受到極度抨擊,然而沒有人試圖去以其他宗教而代之。宗教反對者們熱而不懈地追尋着,他們想徹底脫離宗教信仰,卻使自己在精神和靈魂上更加空虛。一群狂熱者投入了這一徒勞無功的任務,在當時他們所宣揚的絕對無信仰是違反人的本性並且極度摧殘靈魂的。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在潛移默化中吸引了民眾的注意。之前還被認為是一種病態的思想現在也逐漸成為能夠引起狂熱並改變信仰的精神。

幾個否認基督教教義的作家聚在了一起,但這似乎也不足以解釋這種超凡事的生。為什麼所有這些作家毫無例外地選擇了這一方向,而不是其他?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想着去聲援那些捍衛基督教教義的文章?還有就是較之前輩,為什麼民眾更願意聽從他們並相信他們的論?只有他們所處的具體時代和所在的國家狀況可以解釋他們試圖去做這些的原因,甚至可以解釋他們為什麼可以獲得成功。伏爾泰精神久存於世,但伏爾泰本人到了十八世紀其思想才在法國占支配地位。

但先承認的一點就是,在法國,和其他國家相比,教會並沒有什麼應受到攻擊的理由。相反,在法國,與教會聯繫在一起的惡習和濫用與其他天主教國家相比,沒那麼嚴重,並且與之前相比,法國教會的寬容度有很大的增加,而其他國家並非如此。因此,這些現象的具體原因不能在宗教現狀中去尋找,須在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尋求。

要理解這一點,就千萬不能忽視我前一章節所說的。即因為在政治上對政府不滿在公眾場合中無法體現,那麼只能通過文學來尋求庇護,作家進而成為了這部分人的領袖,他們試圖去推翻國家所有的舊的社會政治制度。

一旦抓住了這一點,那麼問題的對象就會生改變。問題的關鍵不再是解釋作為一個宗教機構教會能在哪些方面犯罪,而是說明教會在哪些方面阻礙了這將生的政治革命,而且成為革命的主要動者作家們的障礙的。

宗教統治的原則和作家們希望在世俗政府中制定的原則相抗衡。宗教建立在傳統之上,而作家們聲稱完全輕視那些建立在傳統之上的任何制度。教會承認一種高於個人理性意識的權威,而作家們只是單純依賴個人的理性。教會建立在等級的基礎上,作家們卻喜歡消除階級觀念。他們都必須承認由於政治和宗教社會天生迥異,因此用同樣的法規來規範是不可能的。然而,這一點似乎任重道遠,為了攻擊國家制度,似乎我們不得不先摧毀作為其基礎和典範的宗教制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舊制度與大革命(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舊制度與大革命(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十九章非宗教思想如何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普遍佔主導地位,對大革命的特點有何影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