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克倫茨總書記訪問記(4)
過去,中國國內的很多研究者不了解民主德國有過這樣一個相當“前衛”的改革綱領。雖然,正如克倫茨總書記所說,民主德國和sed領導人的上述想法沒有得到實現。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社會主義國家出現過一股改革思潮卻是不爭的事實。當時,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勇敢的學者和官員,都相繼提出了某些對舊的思想方式、舊的生產方式的改革意見。這種況不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都有了如新竹破土式的萌動。如果不是因為緊張動蕩的世界政治形勢,如果**內能形成更多一些像克倫茨總書記說的民主氣氛,可能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者們就抓住了這樣一次重大的展機會。可惜的是,當十幾年過去,**人終於認識到改革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必要和可以放手行動時,他們之中有的已經永遠失去了訴諸其實施的時機。
克倫茨總書記指出,導致失敗的第四個原因,是民族問題在民主德國政治走向上所起的一個特殊作用。他說,我們是在一個國家被分裂的狀況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這同中國有很大區別。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強大的,而隔離出去的台灣是很小的。我們面對的則是強大的資本主義的西德,我們搞社會主義但卻是弱小的。我們早就注意到了這種況。二戰結束后,德國**就表了一個宣。在這個宣中,聲明我們不是要搞一個蘇維埃德國,而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民主的德國共和國。以後聯邦德國成立了,分裂出去成為獨立國家;民主德國也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後來我們說,德國人是坐在一張桌子的兩邊。再往後,兩個德國展的區別越來越明顯。我們說,我們應該搞一個結合,搞一個聯合體。但由於兩個國家的分裂而被阻止了。之後,我們宣佈已經在建設達的社會主義制度。從這個時候起,我們決定,應該在兩個國家之間劃出界限。我們當時未能提出一個從**立場出、在未來統一德國的遠景和目標。
克倫茨總書記說到的這一點,即德國民族統一的問題,是德國**人獨自碰到的。歷史上的德意志民族,曾歷經長期離散。直到十九世紀,德國才在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下實現了統一。但這種統一是建立在**基礎之上的。它最終又導致了希特拉更為野蠻殘酷的法西斯主義。大約是法西斯主義終於使**暴虐走到了盡頭,歷史又反過來讓覆滅后的第三帝國再次形成德意志民族的分裂。在德國**人看來,民族統一始終是自己的理想,也是政治上的一個“先機”。在冷戰風雲變幻的時代,如不能把握這個先機,必然要導致失敗。但事實上,由於冷戰的原因,東西德分離的現實卻變得越來越不能逆轉了。
對此,克倫茨總書記講了這樣一件事:1968年我們進行全民投票,通過了一部新憲法。這是德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全民投票形式來通過憲法。這種形式至今也沒有再出現過。這個憲法說,民主德國是德國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你看,我們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我們的民族是德國的,這個說法比較恰當。但關於這個提法,我們的蘇聯朋友們不同意。他們說,你們不要提德國民族。現在有作為國家的兩個德國,同時也就有兩個德國的民族。後來烏布利希下台和昂納克上台,都同這個問題有密切關係。也就是說,第一個提法的出點,是民主德國將來可不可以作為德國統一的出點或基礎;而另一個意見是,保持兩個德國越來越分裂的狀態。以後,1974年頒佈的憲法取消了前一個提法。六十年代憲法的有關這個原則,是烏布利希的想法,但實際上昂納克也是這樣想的。但他比較年輕,剛剛做領導工作,因此傾向於接受蘇聯的說法。當然這也是在蘇聯的壓力之下。
作為中國學者,後來我們知道,在1989年11月以後,西方勢力就抓住了民族統一的政治“先機”。在1989年底出現的群眾大型遊行集會上,原本的口號是:“人民是我們的”,寓意必須由人民作出決定。但到了12月底,口號則變成了“我們是一個人民”。這個口號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推動東德統一到聯邦德國去。顯然,口號的轉變,背後藏有民族問題的政治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