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附錄(11)
布依族民間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豐富多彩。***傳統的家庭教育注重尊老愛幼、謙遜待人、禮讓為先,社會教育則強調對社會倫理道德以及一些不成文的、約定俗成的規約的遵守。生產、生活技能的培養也是家庭和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由於缺乏統一的文字體系和系統的書面文獻,布依族的學校教育從一開始就是漢語文教育,而且起步較晚,教育內容與漢族基本相同。布依族的民間技術包括民居建築技術、釀酒技術、雕刻技術、織染技術、刺繡技術、天文曆法技術等已有2000多年的傳承歷史,是布依族人民利用工藝和技術對其生活環境的藝術再現。布依族民間醫藥既有中國傳統中醫的成分,同時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是布依族人民為生存和繁衍、防病治病,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不斷的艱苦探索所積累的醫藥知識和診治方法,在中華民族醫藥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
布依族民間體育和遊戲將健身和娛樂融為一體,形式多樣,與布依族的民俗、宗教和居住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布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詩鄉歌海”的美譽,其民歌曲調豐富,或悠揚婉轉,或高亢激昂,流行於黔中和黔南地區的“好花紅”以其優美的旋律和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在布依族地區廣為傳唱,而且在全國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布依族民間文學是布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布依族人民不僅以自己的母語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而且利用它創作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口頭文學。這些文學形式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紅軍長征故事、民歌民謠、童話、寓、笑話、成語、諺語和謎語等。每種文學形式都有豐富的文學作品,其中尤以民歌民謠最為豐富。這些民間文學作品在布依族地區世代口頭相傳,是布依族人民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它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也顯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華。由於缺乏本民族文字,布依族的書面文學,尤其是用本民族語創作的作家文學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布依族文人用漢文創作的書面文學始於清代末期,莫與儔父子三人是早期布依族書面文學的傑出代表。20世紀80年代以後,湧現出一大批以布依族社會生活為題材,以漢語文為工具進行文學創作的布依族作家,他們中有些人的作品在民族文學領域獲得了較高的榮譽。
布依族的傳統生活習俗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徵。婚姻習俗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區仍沿襲傳統。婚姻的締結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布依族男女青年雖然有與異性朋友交往的自由,但僅限於婚喪節慶或趕集,走親訪友相見時一起對歌、聊天。通過語和歌聲傳達彼此間的愛慕之,至於婚姻,當事人均不能做主。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婚姻締結的整個過程要履行一套煩瑣的禮儀。直到20世紀**十年代仍有部分地區布依族女性保留婚後久住娘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喪葬方面,各地在儀式上雖然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都實行土葬,大部分地區採用本民族宗教——摩教儀式來超度死者的亡魂,念誦摩經。有的地區保留古老的砍牛習俗。部分地區則遵從道教的禮儀,誦道經,行繞棺儀式。無論是婚俗還是葬俗,自20世紀**十年代以後,在各地都生了較明顯的變化。婚姻習俗方面,絕大多數地區男女青年在擇偶方面已由原來父母完全包辦展為自行選擇和父母主持,開明的家庭甚至把自主權完全交給子女,這不能不說是一次革命性的轉變。喪葬習俗禮儀也趨於簡化,有的地方由於摩教的傳承人出現了斷代問題,喪葬活動已簡化到只履行一些比較重要的儀式,如開路等。
布依族傳統的節日較多,一年當中較為隆重的主要有春節、“三月三”“六月六”和“七月半”,其中春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和“六月六”則是布依族隆重的節日。各地在時間上和節日的內涵上稍有差異,但共性是主要的,如“六月六”都與稻作農耕有密切的關係,即都是為了慶祝水稻的順利栽種,祈求上天保佑秧苗免遭害蟲的侵擾,取得好的收成。21世紀初以來,一些布依族人口較多,民族文化氛圍較濃的地方政府部門以“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族節日文化為平台,通過對民族節日進行全方位的包裝、展示,一方面達到了宣傳地方民族文化的目的,同時又活躍了地方旅遊市場,帶動了地方經濟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