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附錄(10)
本書從2010年初開始資料的收集工作,4月中旬完成初稿的絕大部分。我所帶的08、09級語學及應用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具體分工如下:
導論:周國炎
第一章:張芳
第二章:王睿
第三章:安曉茜龍曉雪
第四章:張景嵋李志芬
第五章:李倩倩
第六章:李志芬張景嵋龍曉雪
第七章:周國炎
第八章:謝娜
第九章:周國炎
附錄:周國炎
最後由我進行全書的統校。全書於2010年8月上旬完成。由於資料缺乏,加之時間倉促,提綱中所列的“民族精神氣質”“對偉大祖國的貢獻”和“文化展願景”三章只能從略或壓縮合併到其他章節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周國炎
2010年12月22日
指古歌中的主人翁布傑,是布依族古歌和神話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及造物主。
1不同流傳地區稱謂不一,有王姜兄妹、伏哥羲妹、賽胡細妹等多種稱謂。
1王,古時布依族氏族領或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有時指造物主,這裏指氏族、部落領。
導論
布依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自古生息繁衍於祖國西南地區,在漫長的展進程中,布依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和聰明的才智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為燦爛的中華文化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在布依族生活的地區,早在10多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20世紀中後期以來陸續現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這些遺址中挖掘出土了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徵的器物。有關研究說明,這一文化特徵,也被活動在這一地區的古越人所繼承。越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的一個龐大的族群,號稱“百越”。根據我國史學界的研究成果,今天的布依族與古代的“百越”族群中的駱越、西甌等支系有着密切的淵源關係,是從古越人中的駱越、西甌兩個支系展演變而來的,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又不斷融入濮、僚以及漢族的成分。布依族自稱“buxqyaix”,音譯為“布依”,其中的“依”與“越”音相近,說明布依族與古代越人之間有淵源關係。“濮”也是中國古代南方一個較為龐大的族群,在今天布依族生活的雲貴高原東部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百越和百濮兩大族群在這裏形成交叉分佈的格局,因此,在布依族的形成和展過程中,濮文化也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夜郎國是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存在於雲貴高原東部的一個奴隸制國家,夜郎文化中既有濮的成分也有越的成分,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國的創建民族之一,也是該國的主體民族。“僚”是西漢至唐代漢文化史籍中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稱謂,其中主要指包括布依族先民在內的廣大侗台語民族先民。
布依族與漢族的交往始於戰國末期,秦漢以後,隨着中央王朝對布依族先民居住地區統治的逐漸加強,布依族與中原漢族之間的交往也越加密切。從秦漢至今2000多年的漫長展歷程中,中原漢族陸續向布依族地區遷移,其中規模較大的移民活動先後有四五次,如明朝初年的“調北征南”“調北填南”。漢族的到來一方面使布依族先民掌握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同時也加強了布依文化和漢文化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布依族文化的展。
布依族先民依託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布依族主要居住在雲貴高原東部的崇山峻岭、高山峽谷之間,自然環境十分惡劣。這樣的環境錘鍊出布依族人們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民族性格,他們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才智,或在群山環抱的平壩中,或在江河兩岸陡峻的斜坡上開鑿出一片片稻田和旱地,養育了一代代布依兒女。布依族的飲食文化與其具有悠久歷史的稻作農耕文化密不可分。糯稻是人類最早通過野生稻培植而成的稻種,在布依族的傳統飲食習俗中,糯食曾經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的布依族日常生活中,糯食的地位雖然退居其次,但由糯食衍生出來的食品系列卻成了布依族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此外,飲食文化中的酒文化、茶文化等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布依族地區青山綠水、林木豐茂,四季鬱鬱蔥蔥。布依族的服飾也與這樣的生態環境天然契合。多數地區的服飾主色調為青色或藍色,根據季節和氣溫的變化,以白色或黑白相間的色調作為點綴。除極個別地區受到其他少數民族影響以紅色或紅白相間為服裝顏色以外,絕大多數地區很少有紅、黃等較艷麗的服飾色彩。總之,布依族服飾整體上顯得典雅莊重、樸實大方。“干欄式”建築是布依族傳統的民居建築形式。據有關專家研究,這種建築形式是從遠古人類“巢居”展而來,也是人類順應自然生態環境,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今天的布依族地區,傳統的“干欄式”建築已經很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樓一底的落地式平房,尤其是在城鎮化建設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鋼筋水泥結構的平頂式樓房在布依族地區越來越普遍。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出布依族人們對急劇變化的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新的適應,同時也是布依族與時俱進和民族精神在建築文化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