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九節白族曲藝(1)

74.第九節白族曲藝(1)

一、大本曲

白族大本曲於1997年2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無形文化遺產搶救項目。主要流行於大理、洱源、賓川等地,以大理一帶最有代表性,是大理白族中流傳最廣,最為群眾喜愛的一種說唱藝術。

大本曲產生的年代,現在尚無定論。據《五代會要》中記載說,大長和國鄭仁旻上書後唐庄宗的信中,已附有“轉韻詩一章,詩三韻,有類擊築詞”。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說,其時為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距今一千多年。所云詩三韻,有類擊築詞,可能就是大本曲的唱詞。當然,這些記載和分析僅提供了後唐有大本曲存在的可能,至於其產生的確切年代,還需進一步研究。從搜集到的大量曲本看,多數存抄於明清時代,容易使人誤認為是明清之間才產生。其實,作為擁有成套唱腔、百部以上的曲本,並展出不同流派的大本曲曲藝,不可能是明清以後產生的,而是在更早的時期,經過長期吸收白族民歌和民間音樂基礎之上孕育而產生的。

大本曲由唱詞和說白組成,以唱詞為主,中間夾以說白。唱詞每段八句,分為上下兩闋,每闋四句聯成。其基本形式結構以白族民歌為基礎展而來,有兩種:一是上闋第一句為三字句;第二、三句為七字句,第四句為五字句;下闋是第五、六、七、句為七字句,第八句為五字句。上闋的第一句稱韻頭,有詞無義,實際起定韻和起興作用。一般簡稱三七七五。另一種的上闋第一、二、三句為七字句,第四句為五字;下闋第五、六、七句為七字句,第八句為五字句。一般簡稱七七七五,都要求押一、二、四、六、八尾字韻。展到了近代,段式中間偶爾出現四五的八句段式。

唱詞的音韻嚴格,主要分為“花上花”“油魯油”“老利老”“翠茵茵”四大韻。在各韻的下面又包括若干小韻。如“花上花”中包括“花”“拉”“家”(大韻)“英”“真”“聽”(小韻);“油魯油”中包括“胡”“求”“油”“頭”(大韻);“兒”“明”“塔”“拿”(小韻);“老利老”下面,分為“交”“詭”“搖”“饒”(大韻);“習”“傑”“娘”“呢”(小韻);“翠茵茵”下面,分為“去”“貴”“跡”(大韻)“周”“秋”“幽”(小韻)等。

大本曲的唱腔屬聯曲體類型,曲調與語結合緊密,基本曲調的進行常因唱詞語的高低升降而產生各種變化。一個唱本的音樂,由演唱者根據內容採用一個或幾個基本曲調來演唱,較為長、大的唱段則把各種基本曲調按一定的連綴規律組成套曲,以表達更為複雜的感。在各地藝人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吸收民歌和民間音樂特點,加上方音不同,大本曲的唱腔,以大理城為界,形成了南腔、北腔和海東腔三個流派。由於流派不同,唱腔也各有特點。南腔流派的唱腔,有三腔、九板、十八調;北腔流派的唱腔,有三腔、九板、十三調;海東腔流派,據說是在南、北兩腔的基礎上展起來的,其唱腔待挖掘整理。

據傳,大本曲唱腔的三腔、九板、十八調是這樣的:三腔,是指高、中、低三種變化的音高。九板,是大本曲最基本的唱腔。南派的分為黑凈板、高腔、路路板、提水板、陰陽板、小哭板、大哭板、邊板;北派的分為高腔、脆板、正板、平板、提水板、陰陽板、大哭板、小哭板、趕板,外加一字和二流。南派的十八調是:祭奠調、螃蟹調、老麻雀調、新麻雀詞、花譜調、家譜調、道調、放羊調、花子調、上墳調、仙家調(又名佛調)、神調(又名跳神調)、起經大會調、思鄉嶺、陰陽調(又名問魂調)、玉河池(又名血湖池)、蜂采蜜。北派的十三調是:花譜調、家譜調、麻雀調、琵琶調、螃蟹詞、結緣調、神調(又名跳神調)、反調、驗傷調、翠蓮池、釣魚調、蓮花落、放羊調。由於南北地域的不同,唱腔的差異,形成了南派唱腔委婉細膩,北派唱腔蒼勁有力的不同風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4.第九節白族曲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