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第九節白族曲藝(2)

75.第九節白族曲藝(2)

大本曲的曲牌,具有一定的性格分工和專門用途。九板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經常使用。十八調(北派稱十三調)小調,作插曲使用。在九板音樂中,平板曲調平穩,用於一般抒、敘事,路路板和脆板速度快、節奏多,用於緒激動的時候;大哭板和小哭板曲調起伏大,變化多,用於悲哀、慟哭的時候。十八調的音樂,也多用於一定的場合。比如,在心舒暢、遊山玩水時,用麻雀調、螃蟹調,牧羊時用放羊調,幽靈鬼魂的自白用陰陽調。

傳統大本曲的曲本,多數由漢族歷史故事和白族民間故事改編移植而成,如三國故事、包公故事、梁祝故事等等,但也有一些是根據白族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改編而成。新中國成立以後,有取材於白族地區現實生活的曲本如《施尚澤入社》《試驗田中一枝花》等。它的傳統曲目,相傳有36大本、72小本,共108本。實際數目不止此數,現已搜集到的就有128本。曲本多用漢文和白文(又稱“老白文”“方塊白文”,民間俗稱“漢字白讀”)書寫而成。說白(道白)部分用漢文書寫,唱詞部分則全部用白文記錄。用白文書寫的大本曲曲本,是白文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白文文獻中最為規範、流傳最廣、生命力最強的文獻種類,在白族文化寶庫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從現存的曲本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第一類,神話傳說曲本:《轆角庄》(又名《金橋銀路》《騎牛配婚》)《望夫雲》(又名《石騾記》)《蝴蝶泉》(又名《杜朝選》)《白蛇傳》《天仙配》《牛郎與織女》《三公主修行》《火燒白雀寺》等。第二類,歷史人物故事:《薛剛反唐》《薛丁山征西》《五關斬將》《精忠說岳》《東吳招親》《杜文秀起義》《施尚澤入社》《試驗田中一枝花》《唱雷鋒》《女皇夢》等。第三類,生活故事:《柳蔭記》(又名《梁山伯與祝英台》)《蘭季子會大哥》(又名《磨房記》《火燒磨房記》《血汗衫》)《遼東記》(又名《兩兄弟出門》)《打龍袍》《孟月紅尋夫》《王素珍觀燈》《石鵬祭烏江》《張元慶獻寶》《劉唐獻瓜》《武林春救寶》《韓順龍退親》《四姐鬧東京》《趙五娘尋夫》《八仙圖》《滴水成珠》《香山了願》《付羅伯尋母》《秦香蓮》(又名《陳世美不認前妻》)《奪豐收》《杜鵑花》《艷陽天》等。

大本曲的演唱形式,由一人手持摺扇或方帕歌唱,另一人懷抱三弦坐於一側伴奏。傳統大本曲的伴奏樂器用大三弦,這種大三弦十分有特色,其音箱呈橢圓形,以蛇皮蒙面,音量大,音域寬,音色圓潤渾厚。演出時,右手以食指綁竹片或套牛角尖撥彈。三弦伴奏大本曲的音高處理常因人而異,且伴奏音樂有較大的即興性。一般在廟裏或街頭,用幾根木樁或竹竿,扯上布蓬,搭一個簡易的檯子,放上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二位藝人就座,一彈一唱就可開始大本曲的演唱了。在大型節日的隆重場合中,還需搭建彩台,擺設香案。通常的表演程序是:先演奏三弦曲“大擺三台”“小擺三台”(起到感醞釀的作用),接着“上詩”,即念四句七詩,接着是一段道白,再以平板開唱。

聽白族藝人演唱大本曲,是白族群眾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逢年過節或趕廟會,人們都要請附近著名的老藝人來唱大本曲,有的唱半天一天,有的要唱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還有的甚至要唱一個月之久。白族地區俗傳,“三月三開曲門,九月九關曲門”。因為本主節、三月街、火把節、蝴蝶會、中秋節等白族節日多數集中於這段時間,加上大本曲演出多在廣場進行,聽眾都在露天場地觀看,這段時間大理地區氣候適宜,便於觀眾一邊納涼一邊消遣,自然形成了大本曲演唱的旺季。白族俗語說“三齋不如一曲”,意思是做三次齋還比不上演唱一次大本曲的功德,這充分體現了白族人對大本曲的深厚感。很多大本曲故事在白族民間有廣泛的影響,如《柳蔭記》等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演唱時,在時而高亢激越、時而深沉舒緩、時而歡快喜慶的三弦聲的伴奏下,大本曲藝人用優美動聽的唱腔,將聽眾帶入了一個充滿喜怒哀樂的藝術世界。聽眾的緒隨着故事的展,或活潑歡快,或淚流滿面,不能自已,充分表現了大本曲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5.第九節白族曲藝(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