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8)

73.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8)

除洱源西山外,劍川東山的“東山打歌”也很有名。“東山打歌”又稱“打呀撒塞”“打拉撒塞”,這些稱呼來源於打歌時所唱曲調中的襯詞“呀撒塞”“拉撒塞”等。“東山打歌”是詩、歌、舞三者緊密結合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多在節慶日舉行,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當地白族“雪山太子本主節”時尤為隆重。屆時,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裝,紛至沓來,歌舞達旦。跳時分為甲乙兩方,習慣上常是男女分開,各在一邊。常用隊形有兩種:手扣手連成圓圈,逆時針方向繞圈而跳;或雙手扶前一人之肩,連成串,成縱隊而舞,身形前傾後仰(幅度不大)。環舞時,右腳向前踏一步,上身稍前傾,然後左腳跺地,重心左移,雙手自然擺動。搭肩舞時,右腳向右側踏一步,上身稍右傾,然後左腳跺地,重心左移。均為全腳掌着地,踏實沉重,一步一頓,踏地而歌,節奏顯明,便於眾人群舞。腳步跺地時,大地似乎也在震動,展示了人們團結一致所產生的巨大力量。夜晚,大家則圍着熊熊火堆,通宵歌舞,熱鬧異常。

怒江白族地區也有“打歌”調,當地白語稱“白打歌哦”。演唱時由一人領唱,數人伴唱,領唱者先唱出第一句的前半部分,伴唱者接下去唱第一句的後半部分和第二句全句,唱詞沒有現成的本子可循,主要是根據對方唱詞內容即興編唱。但因為其約定俗成的格式,領唱的人只要唱出第一句的前半句,伴唱的不管有多少人,都會一起唱出餘下的部分,不會生錯亂,讓人聽起來眾口一音,韻調十分和諧悅耳。

“打歌”是集體性的歌舞藝術,它能夠充分抒群體的感。如表達喜悅心的“打歌”,氣氛熱烈歡快,歡呼聲此起彼伏,歌舞通宵達旦;表達悲切心的“打歌”,氣氛憂鬱深沉,催人淚下;表達古史古事的“打歌”,質樸莊重,連綿不絕。在“打歌”流傳的地區,“打歌”是白族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打歌”,當地白族群眾的精神生活就像吃飯沒有食鹽,枯燥而又乏味。同時,古樸粗獷的打歌,是古代白族先民生產生活的藝術反映,是研究古代白族社會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材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3.第八節民間歌舞藝術(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