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12)

65.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12)

點蒼石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雲灰石”,因其石面花紋酷似漣漪蕩漾,故又稱“水花石”。此類石面花紋雖不及彩花石絢麗燦爛,但也氣若浮雲,千變萬幻,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其中不乏名品,如現存大理的“太子雪山”“虎嘯蒼山”“天地之間”等名石均屬上品。這種大理石主要用於建材,北京故宮和十三陵就大量使用過此種大理石。第二類是“蒼山玉”,又稱“漢白玉”,即純白的大理石。它晶瑩潔白,娟秀素雅,給人以肅穆恬靜的感覺。這種石主要用於建材和雕刻。第三類是點蒼山獨有的大理彩花石。彩花石依其色調可分為綠花、秋花、青花和水墨花數種,按其結構又可分為“貼面花”“入肚花”“金鑲花”等。石面花紋呈綠色圖案的叫“綠花”或“春花”,因所成圖案蔥翠泛綠、春意盎然而得名;泛黃色、赭褐色、赤色花紋的石面,因其如秋天的景緻,故名“秋花”;花青色,色塊大方明快的稱之為青花或葡萄花;花紋分明,呈水墨畫面的叫“水墨花”。水墨花是大理石中的瑰寶,它以黑白兩個極色為基調,素雅脫俗,其天然畫面的意境,與中國傳統水墨畫極為神似;在表現形式上,水墨畫的勾皴點染、濃淡乾濕、虛實疏密、飛白潑黑等墨色技法以及以小觀大、尺幅千里的構圖和透視方式,也都與水墨花不謀而合。其花紋“墨分五彩”,構圖精細,酷似國畫卻又出自天然,因而極為名貴。

彩花石一般用於裝飾、壁掛和鑲嵌高級傢具或製成屏風供觀賞。明清以來,曾有無數的大理石屏風流傳於世。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一座長50厘米、寬30厘米的大理石天然畫屏,為清代大理進貢給西太后之物,上有春、夏、秋、冬四時景色,天然奇絕。民國年間,大理喜洲董家造新宅,飾於正壁的大理石“雙貓戲球圖”堪稱精品。陳列在大理石廠的雕刻座屏“蒼洱大觀”,用自然色彩的大理石雕刻而成,銀蒼玉洱風花雪月曆歷在目,是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最負盛名的當數1959年大理送到人民大會堂的大理石屏風。這塊大理石白底綠花,畫面呈李白筆下“黃河天落走東海,萬里瀉入胸懷間”的意境,咫尺之間,驚濤拍岸,雪浪凌空,好像千條蛟龍倒海翻江,遠處有幾隻海鷗展翅翱翔,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毅力和奮的精神,整幅畫面自然和諧、攝人心魄,將詩畫意融為一體,堪稱古今第一石屏。

目前,白族地區的大理石主產於三陽峰、小岑峰、雪人峰、應樂峰等處。新中國成立前大理石工藝品全系由各家各戶手工開採製作。新中國成立后在大理古城建有大理石廠,開採、鋸割、磨石、切邊等均採用半機械化生產。近幾年來,隨着生產工藝的不斷提高,機械加工設備的採用,使各類工藝製品式樣更加新穎美觀,製作更加精細,不僅恢復和展了浮雕、圓雕、圍屏、六方花盆等具有民間特色的傳統工藝,還創造了大批美觀實用的工藝品,僅大理石廠就生產着彩花石屏、雕花畫屏、石桌、石凳、酒杯、枱燈、筆筒、硯台、盆景、煙灰缸、壓條、圖章、畫像等近百個品種,受到中外遊客的由衷喜愛,大理石工藝的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3。編織工藝

白族聚居區的編織技術源遠流長,不僅品種繁多,編織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主要有草編和竹編兩種。白族人不僅用竹子編製籮、筐等生產用具,很多生活用具也用竹編,如各種桌子、凳子、廚房用品等。白族編織工藝中最具特點的則是草編。

大理草編是白族婦女在勞動之餘,用麥稈精心編織而成的各種草籃、草帽、草扇等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草編製品系將麥稈經過水漂、硫磺熏白后編製而成,是白族婦女世代相傳的一項技藝,其優點是軟、細、白、美。自近代以來,大理出產的草帽相當可觀,在大理城南面,原南詔太和城一帶,形成了專門銷售草帽的集市——草帽街。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大理草帽廠,既單家獨戶編織,又進行集體加工生產。草帽廠改變了漂草的工藝配方,增加麥稈的色白度,調整麥稈寬窄,使草帽做到色澤一致,光滑平整,質地柔軟,不易褪色,輕便美觀。隨着時代的展和旅遊事業的需要,草帽的式樣也不斷翻新,僅草帽的式樣,就已展到美術帽、茶花帽、青年帽、鴨嘴帽、禮帽、繡花帽、旅遊帽、藏帽等20多個品種,產量由年產4。5萬頂,增加到40多萬頂,被評為雲南省的優質產品。草帽是白族人民的生活用品,也是姑娘們的裝飾物。身着艷麗服飾的姑娘們,配上一頂花草帽,顯得更加婀娜多姿。近些年來在手工生產的基礎上,又展了機械加工,既繼承了傳統技藝,又增添了現代風格。產品品種近百個,遠銷日本、東南亞、澳大利亞、美國和香港等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5.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