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節古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3)

3.第一節古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3)

作為傑出的白族領和政治家,段思平成功地領導了雲南各族人民大起義,推翻了楊干貞的統治,摧毀了奴隸制度,建立了大理國,完成了向封建農奴制的過渡,推動了大理乃至全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展。大理國的建立,也標誌着現代意義上的白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六、著名白族學者、白文《山花碑》作者楊黼

楊黼(1370~1450年),號桂樓,人稱存誠道人,大理下陽溪人,明代著名詩人、經學家和畫家。楊黼自幼好學,《明史·楊黼傳》說他“讀五經皆百遍,工篆籀,好釋典”,“注孝經數萬,證群書”。其先祖為大理國高官,元時也任大理段氏總管轄下要職。明初其養父楊保、叔父楊名領兵抵抗明軍,以身殉職,后楊家受株連,楊黼因年幼未被殺害。他先入雞足,后登峨眉,崇釋信道。數年之後回家躬耕,過着清貧的隱居生活。《明史》記載他家“庭前有大桂樹,縛板樹上,偃仰其中,歌詩自得”,故人稱楊桂樓。他一生不求功名,終身隱逸,有人勸其應舉,他笑着回答:“不理性外物耶。”因此《明史》將他歸入隱逸名人。

楊黼一生隱居桂樓小院,潛心攻讀釋典,註釋《孝經》和吟詩作賦,著作頗豐。著作有《孝經》《篆隸宗源》、詩集《桂樓集》,並以“方著竹枝詞數千”。其作品流傳至今的僅有《迴文詩》《川晴溪雨》《桂樓歌》《詞記山花·詠蒼洱境》四詩作。《迴文詩》是楊黼路過太華山時而作,《川晴溪雨》描寫的是大理風物民,《桂樓歌》為自傳體詩。楊黼在白族文化史上的傑出貢獻則是用漢字型白文(古白文)創作了《詞記山花·詠蒼洱境》詩,該詩全用白文寫成,為典型的“七七七五”格式的白族“山花體”詩歌。該詞句式以三個七字句、一個五字句為一段,兩段構成一完整的山花體詩。全文共有20段、10山花體詩歌。前半部分8段32句,主要描述蒼洱之間的秀麗景色;後半部分12段48句,追憶先世,感嘆懷才不遇,人世無常。語精練優美,白文文字完整,字跡清晰,是白文和白族文學藝術形式完美結合的產物,既具有文學價值,也有文字學的價值。該碑又是白文碑刻中保存較好的一塊,是古白文文獻的代表性作品。

七、“楊門六學士”之一、白族學者楊士雲

楊士雲(1477~1554年),明代白族學者。字從龍,號弘山,別號九龍真逸。大理喜洲人。明弘治解元,正德丁丑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轉給事中。為人剛直,關心人民疾苦,在京任職時,聞河北等省生災,即奮筆書成《賑濟饑民議》,上書明朝皇帝。他不畏權貴,不滿仕途惡習,看到朝廷日趨**,便假病棄官回鄉。為官40年,一生清貧。靠種田維持生活,侍養母親,甘貧自樂。辭官以後,他潛心鑽研經史,著述詩文,對文學、史學、經學、天文學、地理學都有很深的研究,與楊慎、李元陽、張含等人結為知交,游于山水間,日枕經籍,成為雲南在文學和學術上很有成就的“楊門六學士”之一。著作甚富,著有《黑水集征》《郡大記》《皇極》《天文》《律呂》《詠史》等,並主纂《大理府志》。其《天文》一書,是白族天文學的重要著作。反映農事生活是楊士雲詩歌的主要題材,其中《不雪》《憂旱》等詩描寫白族農民對風調雨順的渴望,表達了對農民常為天災所苦的深切同。存世的有《楊弘山先生存稿》十二卷。

八、“史上白族第一文人”、著名白族學者李元陽

李元陽(1497~1580年),字仁甫,號中溪,別號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縣人,白族。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理學家。他自幼讀書勤奮,25歲應舉,29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因為人正直,在議事中得罪朝廷,調離京都去江陰,后又遷任戶部主事、監察御史,但因“獨立不阿”,再次被貶為荊州知府。後來,他仍看不下官場**,嘉靖辛丑年(1541年),借奔父喪之機棄官回鄉,從此寄於蒼山洱水之間,隱居大理40年再未出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節古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