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二節白族作家文學創作(5)

7.第二節白族作家文學創作(5)

(1)白族作家隊伍的形成。當前白族作家隊伍已經形成老中青結合的良好局面,老作家創作激不減當年,中年作家勤奮耕耘,承擔了承上啟下的重任,青年作家脫穎而出,顯示了喜人的才華。中青年作家文化素養較高,各有所長,一專多能。如楊蘇、張長、那家倫、嚴亭亭、景宜等都是多面手,他們的創作除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鄉土氣息外,在藝術形式和藝術表現方面也更加多樣化。這是白族當代文學繁榮興旺、全面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2)文學作品屢獲好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少白族作家作品獲得各種省部級以上獎項。如曉雪的長詩《大黑天神》,評論《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詩歌》和詩集《曉雪詩選》,先後在第一、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評獎和第二屆全國新詩(詩集)評獎中獲獎,詩論集《詩的美學》,獲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表彰獎。張長的《空谷蘭》1979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隨後他的短篇小說《希望的綠葉》《最後一棵菩提》又獲第一、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楊明的《牛皋扯旨》和與人合作的白劇《望夫雲》,分別獲1956年全國優秀劇目獎,1981年文化部、中國劇協優秀戲劇獎,1982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嚴亭亭的電影劇本《苗苗》《應聲阿哥》拍成電影后,曾分別獲印度第二屆國際新青年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文化部1980年優秀電影片獎、屆金雞特別獎、1982年優秀電影片獎。楊蘇的《沒有織完的筒裙》《梅恩莎》,張長的詩歌《搗米》,那家倫的散文《登攀》,曉雪的報告文學《**派來的醫生》等,都先後被譯成英文、法文、日文,介紹到國外,受到外國讀者的熱烈歡迎。

(3)文學創作的思想和視野進一步開放。白族文化有包容、開放、善於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各兄弟民族之間的交往更為頻繁,白族作家的作品,視野更加開闊,創作主題更加多樣化,既表現本民族的生活,也反映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如曉雪、楊蘇、張長等作家的作品,除寫本民族生活外,還以景頗、傣、獨龍、德昂等族的生活為對象,創作了許多獨具韻味的作品。這對於白族文學的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族文學的成就令人欣喜,也形成了鮮明的風格。新時期的白族文學創作,繼承和揚了白族文學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白族人民勤勞、勇敢、智慧,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也有着無比瑰麗的想像力。在其文學作品中,也充滿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大理地區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石,都有傳說,都有詩歌。這些傳說、詩歌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心理素質、宗教信仰、理想追求,表達了他們的愛憎。白族當代作家以獨特的時代審美眼光,繼承浪漫主義的傳統,用火熱的激讚美了各民族人民的新生活和美好理想,同時也更真切、深入地反映了白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的現實生活——在中國**的領導下所進行的生產鬥爭、文化生活以及所經歷的歷史巨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二節白族作家文學創作(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