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7)

84.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7)

歌會流行的曲調以劍川白族調為主,以龍頭三弦或吹樹葉伴奏,男的唱得熱烈奔放,女的唱得纏綿柔和,委婉流暢,優美動聽。***對歌的唱詞均為白族詩歌“三七一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能跑韻跑調。優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傳統民歌的基礎上能夠即興創作,往往妙語連珠,動人心扉。一旦棋逢對手便對答如流,連日連夜唱下去不分勝負,正如白族民歌描繪的那樣:“石寶山上對歌場,歌如靈泉不斷根;歌如滿山樹葉子,聲聲結心音。”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縣市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此,方圓十多里的山間小道上,遊人如織,如怨如訴的三弦聲,悠揚婉轉的調子聲此起彼伏,此呼彼應,夜以繼日地飄蕩在山間林莽,令人如醉如痴。

石寶山歌會以被稱為“雲南懸空寺”的寶相寺區為主會場,這裏怪石嶙峋,山泉叮咚,迂迴曲折的石階路通向一座座構建於危崖絕壁的寶剎。每年在寶相寺和石鍾寺都要搭起對歌台,白天歌手登台對歌比賽,夜晚青年男女則在樹林中、大石旁、火塘邊唱調子互相表達愛。山腳的小廣場在歌會期間成為專為歌會服務的集市,攤販雲集,各色小商品琳琅滿目,尤以各種風味小吃和地方特產最盛,為人們的休閑娛樂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也烘托着濃濃的節日氣氛。

入夜,街場變成了篝火晚會的會場,青年男女耍起石寶山特有的“香龍”,跳起霸王鞭舞,來自各地區的遊客也紛紛爭相獻藝,歡歌笑語,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除了唱歌對歌外,石寶山歌會期間還有石龍霸王鞭舞等白族舞蹈和白族“阿吒力”佛教法事活動、朝拜白族地區的中央本主及“阿央白”(石刻女陰)等民俗活動。

1999年8月,經劍川縣人大審議通過,將歌會確定為“中國雲南劍川石寶山歌會節”。石寶山歌會融合了彈弦唱曲、求神拜佛、本主崇拜、以歌覓偶等活動,是白族民歌傳承和展傳播的基地,為白族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其文化影響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6。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祭觀音節”。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崇聖寺三塔西南,蒼山中和峰下舉行。三月街始於唐代永徽年間,最早是佛教的講經廟會。由於大理自古以來就是滇西的物資交流、集散中心,因此,隨着白族地區經濟的展,三月街由原來的佛事活動逐漸展成為進行物資交流和群眾性文娛活動的盛會。隨着社會經濟的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滇西地方貿易集市和節日。清代學者師範有詩:“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就是對三月街的生動寫照。

據《白國因由》記載,在南詔時期,觀音到此傳教,講授《方廣經》,於農歷三月十五日駕雲西去。此後善男信女年年按時到此聚集,用蔬菜祭觀音,后逐漸有人來此買賣物品,故名“祭觀音街”。白族民間傳說則稱,遠古時候,蒼山腳下有一專食人眼的惡魔羅剎,當地白族人民苦不堪,朝夕期盼有人能制服羅剎。有一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蒼山五台峰上忽然出現一位鶴童顏的老人,設計將羅剎鎮壓在上陽溪箐口處的山洞裏。原來這位老人就是觀音菩薩。白族人民為感謝觀音救命之恩,同時震懾羅剎,使之不敢輕舉妄動,就在大理城西蒼山中和峰下建起一座觀音廟,每年三月十五日隆重舉辦講經拜佛會以資紀念。以上說法都有附會的成分,但可以確定的是,三月街的起源與佛教有着密切的關係。

白族民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位勤勞善良的白族青年漁民名叫阿善,他常在洱海邊用龍頭三弦彈唱白族調子。歌聲打動了洱海龍王三公主阿香的心,阿香與他結成夫妻。有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別皎潔。三公主抬頭望月,想起那是嫦娥在月宮舉辦一年一度的月街。她就叫來了一條龍,夫妻雙雙騎着去趕月街。月亮上的街市貨物繁多,看得人心花怒放,可所有的貨物只能看不能買。空手而歸的夫婦倆在回家的路上商量定了一個主意:也要在蒼山腳下舉辦一個月街,而且要讓大家想買什麼就能買到什麼。於是,他們就來到蒼山中和峰東麓的緩坡上,種了一棵大青樹,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起在樹下做買賣七天。於是有了這樣的一個熱鬧的集市,而人們也習慣將其稱為“月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4.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