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6)

83.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6)

民居彩繪多為雕畫結合,在大門、屋檐部製作豐富的木雕裝飾彩繪,照壁上則用泥做斗拱與部分浮雕,彩繪與雕刻協調配合,相輔相成。***白族彩繪工藝極其講究打底工序,木結構建築多用豬血、桐油和石灰調和而成的豬血灰打底;泥磚牆上則用純質熟石膏與白棉紙拌和,製成“紙筋灰”抹在需要彩繪的部位,待半干時再進行彩繪,這樣可以使彩繪不易褪色。彩繪顏料多以礦物質顏料為主。

白族建築彩繪不僅用於宗祠、廟宇和大型古建築群體,還廣泛用於白族民居建築。民居彩繪在以其獨特的色彩和圖案裝飾房屋的同時,也被賦予了驅邪避災、祈祥求福等豐富含義。

隨着時代的進步,白族群眾又將過去只應用於寺廟、祠堂等古建築的壁畫藝術揚光大,廣泛應用於民居建築。當代的白族民居,普遍用壁畫作裝飾,特別是大理地區的白族住宅的門樓、照壁、屋檐、下牆壁等處,一般都畫上山水、花鳥、人物等壁畫,把白族民居裝飾得典雅秀麗。繪畫的內容多以當地宗教、民、風俗、風景名勝等內容為題材,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成為白族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形式。

5。石寶山歌會

劍川縣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是典型的白族聚居縣。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老君山脈。這裏峰巒疊嶂,林木蔥蘢,既是有“南天瑰寶”美譽的石寶山石窟所在地,又是一年一度的白族萬人歌會的活動場所。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三天,劍川、洱源、雲龍、蘭坪、鶴慶、麗江等縣的白族青年及歌手上萬人,不約而同地來到劍川石寶山,在山上的石鍾寺、寶相寺、海雲居、金頂寺及附近的山間林里,一邊遊覽山林古剎,一邊亮開嗓子,彈起三弦,無拘無束、通宵達旦地對唱白族歌,以紀念傳說中一位年輕美麗的女歌手,同時結識歌友,甚至尋覓終身伴侶。這一盛大的集會就是以對歌賽歌為特色的著名民族傳統節會——石寶山歌會。

關於石寶山歌會的來源,白族民間有多種神奇美麗的傳說。相傳南詔時,有個美貌的白族女歌手在寶相寺接連唱了三天三夜優美動聽的曲子,最後在歌聲中安然死去。愛好唱歌的白族人認為她是“曲神”下凡,就尊她為“曲姆”,並每年舉行歌會來紀念她。凡是上石寶山對歌的人,都要先到曲姆墳前磕頭。據說這樣才能唱得好,在對歌中就可以相上心愛的人。還有一個傳說講,石寶山形如石鐘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鐘。每當金鐘敲響,山下的沙溪壩子便風調雨順。後來,有一條九頭惡龍口噴烈焰,把金鐘化為石鍾,並隨時興妖作法,給壩子帶來蟲旱災害。沙溪有一對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侶受本主神靈點化,得知用歌聲可以破除惡龍妖法,便邀約了十兄弟和十姊妹天天上山對歌,終於擊敗了惡龍。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與惡龍的搏鬥中喪生。為了紀念這對侶,人們便年年上山對歌,後來就形成了代代相傳的歌會。

根據文獻記載,石寶山歌會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唐《蠻書》卷八載:“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盧(葫蘆)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用相呼召。”石寶山歌會上以歌傳,或吹樹葉互相招引的景與之極為相似。蠻書的記載不能證明歌會在南詔時就已形成,但這種以歌寄的傳統則是與石寶山歌會一脈相承的。在石寶山歌會上,白族青年以歌為媒,尋求知心伴侶。他們通過對歌互相了解,比試才能,傾訴心曲,所唱白語歌語優美,深意切,耐人尋味,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過唱曲對歌結成百年之好。每當出現優美動聽的精彩對唱,人們就紛紛聚攏過來欣賞,從中獲得至真至美的藝術享受。

除了青年人上石寶山對歌以外,在歌會上的男女老少都可盡地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族調可以得到幸福吉祥,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心愿,為保清吉平安,一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於是唱調子成了他們的還願之舉。中年人則多數借歌會抒懷,表現自己的心智和才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3.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