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5)

82.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5)

白劇的角色按生、旦、凈、醜行當扮演各種人物,行當還可進一步細分為正生、鬚生、英雄生、花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搖旦;黑凈、紅臉、大花臉,二花臉;大丑(袍帶)、中丑(方巾)、小丑(旗鑼傘報)。***各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步法,並講究“一裝、二唱、三敲打”,即化裝表演先要合乎身份和性格,並且要唱得好,舞蹈和表演動作還必須與音樂絲絲入扣。白劇的表演節奏鮮明,規律嚴謹,保留了較古老的面貌,它不僅有一整套專門的舞蹈性很強的程式,而且也很講究武功。白劇有一套具有特色的臉譜,只有紅黑白藍紫五色,無黃綠金銀等色,筆調粗獷,着重突出人物性格。白劇的表演雖已有一定的程式,但並不凝固,比較自由。在舞蹈的設計中,白劇除吸收民間的霸王鞭和穿花舞外,還加了獨舞、雙人舞、集體舞,力求使民間舞蹈和戲曲表演和諧統一。在舞台和服裝的設計上,白劇大都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和古代南詔壁畫及雕塑來設計,既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感,又使白劇的服裝和舞台設計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劇劇目豐富,目前收集到400多個,其中傳統劇目300多個,新中國成立后新創、整理、改編的劇目130餘個。內容主要有袍帶戲、生活劇、民間傳說故事劇、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5類。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理白族吹吹腔沒有專業性的戲幫(班),只有自娛性的民間組織。1959年正式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吹吹腔劇團”,196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團正式成立。新中國成立以來,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團在整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移植演出現代戲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上演了劇(曲)目128個,近100台。整理改編的白劇劇本有《竇儀下科》《柳蔭記》《蟒蛇傳》《火燒松明樓》《血汗衫》《杜朝選》《趙龍觀燈》等,創作劇目上成果豐碩,有近20個劇目參加中央、省戲劇會演並獲獎。《紅色三弦》《蒼山紅梅》《望夫雲》《阿蓋公主》《暖蒼山》《蒼山會盟》《白月亮白姐姐》等劇目多次被選調進京演出並在國內外巡迴演出,曾榮獲“文華獎”“曹禺劇目獎”等省級和國家級大獎,團體和個人獲國家級獎勵近百項。

多年來,白劇博採眾長,吸收了京劇、滇劇、花燈、川劇等戲曲劇種的表演手段以及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語彙,使其表演手段更加豐富多彩,既保持古老劇種的民族特色,又注意戲曲的程式化、生活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點。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白劇藝術家,吸引着不少專家學者對白劇藝術進行研究,在大理白族地區有着深厚的群眾基礎,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重要民族劇種之一。

4。白族民居彩繪

大理白族民居的彩繪裝飾藝術別具一格,有其獨特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歷代能工巧匠們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白族民居的彩繪,用其獨具特色的色彩、圖案裝飾房子的同時,還賦予它驅邪避災、祈祥求福等含義。豐富多彩的民居彩繪,表達了白族人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嚮往,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讚美。

白族民居彩繪普遍流行於大理市及周邊白族地區。白族建築彩繪是在建造王宮、寺廟的過程中,工匠對建築進行一定的裝飾繪畫基礎上產生的。《南詔圖傳》中的“修廊曲廡”圖表明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建築已經開始廣泛使用彩繪藝術。后經元、明、清幾代的展,白族建築彩繪內容越來越豐富,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達到成熟階段。大理市喜洲鎮嚴家大院、董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彩繪的代表作。

現代的白族彩繪基本上沿襲傳統的工藝,但使用的材料更加多樣化。白族建築多為土木結構,青磚、白牆、灰瓦與建築彩繪相互協調映襯,以黑、白、灰色為主,着重突出和體現“白色”這一主體色調。彩繪常繪於民居的大門、照壁、山牆、腰線、龍馬角等部位,圖案主要有香草紋(如草龍、草鳳、纏卷草紋等),如意雲紋,回紋(卐,又稱萬字),各種吉祥圖案如“漁樵耕讀”“棋琴書畫”“火龍吐水”“牡丹卷草相纏”“流雲飛鶴”“四喜登梅”“一路(鷺)連升”“洪福齊天”“錦上添花”“四季平安”“金玉滿堂”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2.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