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8)

85.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8)

綜合相關的文獻材料分析,三月街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而明清時期尤多記述。可見到了明代,三月街的前身觀音市已展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物資交流中心。成書於明代的《白國因由》記載:“善男信女朔望會集,於三月十五日在榆城西搭棚禮拜方廣經……年年三月十五日眾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後人於此交易,傳為祭觀音,即今之三月街也。”據明代李元陽《雲南通志》所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腳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知是觀音入大理,後人至日燒香,四方聞風,各以貨來。”明末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曾記述“十五日,是日為街子之始,蓋榆城(大理)有觀音街子之聚,設於城西演武場中,其來甚久……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彝物亦無不至”,並說:“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人騎而馳於中,更隊以覘高下焉。時男女雜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場市。”明代全國只有十三省,說明當時三月街的影響已遍及全國,其規模和影響都極其可觀。《大理縣誌稿》也曾記載:“盛時百貨生意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浙、湘、桂、秦、黔、藏、緬等地,及本省各州縣雲集者殆十萬計。馬騾、藥材、茶葉、絲綿、毛料、木植、磁、銅、錫器諸大宗生意交易之,至少者亦值數萬。”楊瓊寫的《滇中瑣記》一書中也說:“大理有觀音市,設於點蒼山下閱武場中,以三月十五日集,二十日散,到期則各省商賈皆來,貿易如長安燈市。俗傳觀音大士以是日入大理,後人如期焚香頂禮。四方聞風各攜貨來,至今不改。”

清代隨着白族地區商品經濟的進一步展,三月街的影響更加擴大。清代白族音樂家李燮羲創作的《竹枝詞》對三月街盛況作了如下描述:

昔時繁盛幾春秋,百萬金錢似水流。

川廣蘇杭精巧貨,買賣商場冠亞洲。

民國初年,觀音街仍以集市貿易為主,改稱三月街,時間不變,“各省及藏緬商賈爭集,官署遣戍卒衛之”。三月街期間,省內和省外的各族人民雲集而來進行物資交流,以大牲畜、山貨藥材為大宗,其他各種百貨、土特產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千百年來,人們按照傳統習慣,白天進行貿易,晚上在宿營地唱歌跳舞,熱鬧番茄。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三月街除保留傳統的賽馬活動之外,還增加了各種民族文藝匯演和民族體育比賽活動,三月街更加繁盛,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漢、彝、納西、藏、傈僳、回等族群眾,每逢街期,便身着節日盛裝,趕着牲畜,手攜肩挑各種山貨藥材和農副產品,聚集在蒼山腳下的廣場上,除進行物資交流外,還舉行對歌、跳舞、射箭、賽馬、球類比賽等,還要演出白劇、花燈戲等民族藝術活動。

大理三月好風光,農曆三月,正是大理最美的季節。三月的蒼山,雖然峰壑間還閃現着雪影,但杜鵑花已綻放於叢林。洱海白帆點點,島嶼隱現,岸柳輕拂,清波蕩漾。三月街上身着節日盛裝的各民族群眾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街場上到處懸挂起各色民族工藝品琳琅滿目,空氣中洋溢着藥材的異香,街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民族美食。作為茶馬古道和古絲綢之路的交匯之地,熱鬧的三月街使大理成為中國西南重要的物資和文化交流中心,煥出無比的青春和朝氣。

1991年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經州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將“三月街”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節,時間由6天延至7天(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民族活動。身着民族盛裝的各族男女群眾打着霸王鞭,敲着金錢鼓,載歌載舞歡度民族節日。同時,舉辦燈展、花展和射弩、鞦韆、賽馬、龍舟、歌舞等活動。古老的三月街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已成了增強我國民族團結,薈萃民族文化,擴大經貿交流合作與對外友好往來的盛大節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5.第十節非物質文化遺產(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