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節漫漫遷徙路(2)

2.第一節漫漫遷徙路(2)

新疆是中國俄羅斯族主要聚居區之一,俄羅斯族人口最多。俄羅斯人遷入新疆的時間大概在19世紀初葉,如鮑戈亞夫連斯基在其《長城外的中國西部地區》一書中所:“俄國臣民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出現,約在19世紀初葉,當俄國領土和中國領土在中亞細亞逐漸接近時開始的。”后歷經五次移民浪潮和本土化過程?譺?訛,最終形成了中國的俄羅斯族。

批移居新疆的俄羅斯人,是為了逃避沙皇俄國宗教迫害的舊教徒——吉爾加克人。他們於1861年騎馬進入羅布泊地區,總數約160人。在湖的西南定居下來,生活在用泥土搭建的小屋裏,並以耕種、漁獵為主要生計方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小部分舊教徒繼續跨越中俄邊界進入中國領土,定居在阿山地區府承化寺(今阿勒泰市)附近。他們在當地購置了小塊土地,以農牧業為生,一小部分人則從事養蜂和販馬。他們生活安寧,與世無爭。這次移民對新疆的影響與後來的幾次移民浪潮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卻是俄羅斯人在新疆的次移民定居。舊教徒的宗教信仰造成了他們的封閉性,使其很難與新疆其他民族進行溝通和交流,因而限制了他們的影響力。據1943年統計,阿勒泰地區的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共有吉爾加克人295戶,1200餘人。新中國成立后,絕大多數先後遷居澳大利亞。

1851年,根據《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俄國可在伊犁、塔城建立貿易圈,建房、存貨、居住、放牧、圈定墳地等,而且可以免稅通商。這就為俄國商民進入中國提供了有利條件。1860年,根據《中俄北京條約》,清朝被迫對俄開放喀什噶爾,准俄商享受以上通商章程的優惠待遇。1871年,沙俄出兵侵佔伊犁。10年的佔領期間,俄國在華經濟利益迅速得到了鞏固和大規模的展,商人和使節聚居於地區府伊寧,俄式建築遍佈這座城市,俄羅斯文化對當地居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881年,根據中俄《伊犁條約》,清政府雖然收回了伊犁,但以割地賠款為代價,同時也給予俄商在中國購買土地、建造房屋和商店以及通商免稅的特權。許多俄羅斯商人和移民在中國定居下來。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以維護俄僑利益為借口,先後在伊犁、塔城、喀什、吐魯番(后移至烏魯木齊)、阿勒泰等地設立領事館,並建立貿易圈,大批俄商隨着俄使蜂擁進入新疆,以領事館和貿易圈為中心形成了俄羅斯人的社區。可以這麼說,此時移居新疆的俄羅斯人大多是與沙俄的侵略勢力和不平等條約聯繫在一起的,俄國領事館和貿易圈從中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據新疆警察廳1921年調查,烏魯木齊貿易圈共有俄羅斯人101戶,至於伊犁、塔城貿易圈的俄羅斯人估計還要多一些。此為第二次移民浪潮。

第三次移民浪潮的主體是白軍及其裹挾的難民。1917年十月革命后,爆了國內戰爭。為了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俄紅軍起了消滅白軍的戰略進攻,白軍敗兵,大量難民湧入外蒙古和新疆。主要有三批:第一批是1920年1月和5月,阿連闊夫、杜托夫率殘部5400餘人、難民2000餘人(其中主要是俄羅斯人),先後逃至伊犁。第二批是1920年3月,巴奇赤率敗兵11000餘人、難民6000餘人(主要是中亞民族,少數是俄羅斯人),逃入塔城。第三批是1921年5月諾維闊夫率白軍殘部2000餘人至額敏縣。這幾股白軍武裝和難民,大多數在交出武器后,由新疆省政府指定地點妥為安置。策動武裝暴亂的,新疆省政府允許蘇聯紅軍入境追剿,在新疆軍隊的配合下,予以消滅。暫時安置的這部分白軍敗兵和難民,在蘇聯國內形勢穩定,政府宣佈對他們實行赦免后,一部分被動員回國,但仍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返回,在新疆伊犁、塔城、烏魯木齊定居下來。第三次移民浪潮給中國的西北,主要是新疆帶來了成千上萬的俄羅斯人。這股浪潮成了20世紀西方向中國進行移民的一部分,成為形成新疆俄羅斯族的基本來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節漫漫遷徙路(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