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節漫漫遷徙路(3)

3.第一節漫漫遷徙路(3)

第四次移民浪潮生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時期,有不少人因對集體化政策不滿或因災荒從蘇聯逃至新疆。這一時期大批蘇聯難民通過博樂、霍城(今霍爾果斯口岸沿線)、察布查爾、塔城等地沿邊一帶湧入新疆,多數流落到北疆的城鎮及郊區,與當地少數民族混居。

第五次移民浪潮的主體是東北軍將士及遠東華僑轉入新疆時帶的俄羅斯配偶及其後代。“九一八”事變后,由吉林、黑龍江兩省退至蘇聯境內的正規軍與義勇軍,於1933年進入新疆,人數1萬多名,分駐烏魯木齊、伊犁、塔城等地。此外,蘇聯政府為了抵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加強遠東地區軍事力量的同時,採取懷疑、歧視華僑及其俄羅斯親屬的政策,將遠東華僑及其家屬強行分批遣送至新疆。據統計,從1931年到1938年,蘇聯政府將遠東地區1萬多名華僑及其俄羅斯親屬強行分批遷入中亞和哈薩克斯坦地區。這些人從1931年至1933年經新疆伊犁霍爾果斯和塔城巴克圖被遣返回國。1938年2月至3月,蘇聯紅軍又以搜查間諜、漢奸為名,在遠東地區將許多華僑關進臨時集中營,沒收其財產,並將他們中的青壯年押往西伯利亞做苦工。同年6月,蘇共海參崴委員會宣佈了蘇聯政府關於所有在蘇華僑,無論其國籍、職業、職務、黨籍等一律強行遷回中國的決定。其中僅從新疆邊卡入境的人數就達到2萬人,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後來就在伊犁、塔城和烏魯木齊等地安家落戶。目前新疆的中國俄羅斯族中,大多數是蘇聯歸國華僑的俄羅斯妻子及其後代。

俄羅斯族全國人大代表、塔城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拉依薩·阿克桑德洛娜(戴玉萍)曾向媒體介紹自己的家世時說:

1898年,爺爺戴守敬在山東蓬萊出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一時間兵荒馬亂。爺爺就和同村的幾個年輕人,離開家一路向北尋找出路。他們坐船、乘車、走路,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一個地方。這裏氣候寒冷,人煙稀少,人們長着白皮膚、藍眼睛、大鬍子,說著聽不懂的話。最後他們費了好大勁才弄明白,原來到了另外一個國家——沙皇俄國。後來,爺爺學會了俄語,又來到烏克蘭小鎮哈爾克夫,在一家洗衣店找了一份工作穩定下來。1935年5月的一天,爺爺幹完活準備回去,現隔壁旅店門口圍了許多人,便也湊了過去。只見一個20歲出頭的俄羅斯族姑娘,穿着一身破舊衣服,頭零亂,臉色蒼白,赤着一雙腳,正在傷心地哭泣。她碰到了什麼事?為什麼孤身一人在這裏哭?爺爺走上前詢問。當得知姑娘被人騙回不了家,兩天沒有吃東西時,好心的爺爺將姑娘帶回到洗衣店,先給她買了麵包,後來又幫她找來一雙鞋。姑娘吃了些東西后,漸漸平靜了下來,開始講起自己的遭遇:“我叫瑪利亞·柯爾夫,剛滿21歲。5歲時母親病逝,8歲時父親也去世了,我和兄弟姐妹成了孤兒。為了生活,我從記事起就給人幹活,看過孩子,放過鴨,放過鵝,也放過牛,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去年,經人介紹到頓巴斯煤礦找了一份背煤的工作,這活又臟又累,別說是姑娘,就是小夥子也受不了。半個月前,一位大嬸說這裏一家旅店需要女招待,我就跟着大嬸來到哈爾克夫,還把攢的錢交給她,誰知她拿上錢就再也不見了……”聽了瑪利亞的遭遇,善良的爺爺想到了自己,小小年紀便四處流浪,艱難度日。同樣的命運讓他萌生了幫助姑娘的念頭。白天,他將自己掙的麵包分給瑪利亞一半;晚上,他把瑪利亞安排到自己的住處,自己卻和工友擠在一張床上。他的善良和忠厚打動了美麗姑娘的心。就在那一年秋天,兩個同病相憐、淪落天涯的異國青年結合在了一起。

拉依薩一邊回憶,一邊輕輕撫摸着奶奶的遺照說,奶奶在世的時候每當說起這一段,嘴角就會露出一絲幸福的微笑:“我和你爺爺結婚的時候,窮得連條布拉吉都沒有,我就用牆圍子做了條布拉吉,藍色底子上印着白色的圖案,穿上還挺漂亮的。我還給你爺爺取了個好聽的俄羅斯族名字——米什卡·米哈伊勒。那時雖然窮,我們在一起卻感到幸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節漫漫遷徙路(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