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三節生態資源(2)

7.第三節生態資源(2)

(三)山脈河流

青海、甘肅兩省土族聚居區的山脈基本上屬於祁連山系和秦嶺山系。***其中,互助土族自治縣境內主要有龍王山、大坂山、仙米大山、黑山、阿米多藏山、麻錢山、狼牙山、蘭卻山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三川地區周圍主要有積石山、青沙山、毛洞山、黃草山、笨康山、香忠山、鎖口山等;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的土族聚居區主要有大坂山、金娥山、元朔山、紅山、氂牛山、峽門山等;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鄉境內的山朵布丹和桑蓋嶺,海拔在2000米以上;卓尼縣勺哇土族鄉境內及周圍有威當山、花岩山、白石山、廟花山、尕爾楞山、蓮花山、太子山等。

青海、甘肅的土族聚居區的河流基本上屬於黃河水系,多為湟水、洮河、大夏河的支流。其中,互助土族自治縣境內主要有大通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溝河、紅崖子溝河、下馬圈溝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三川地區南依黃河幹流,境內自西向東有趙木川、中川、下川三條大溪及鮑家溝、呂家溝等溝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的土族聚居區主要有北川河、寶庫河、黑林河、遜布河、東峽河;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的主要河流為朱岔河,上游是小科什旦河和大科什旦河,在朱岔峽匯合后流入大通河;卓尼縣勺哇土族鄉境內的河流主要有洮河、冶木河等。

二、氣候條件

青海、甘肅的土族聚居區在氣候類型上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太陽輻射強、日照長、氣溫普遍較低且垂直變化明顯、四季不太分明、冬季漫長、夏季短促、雨熱同期等氣候特點。

(一)日照

青海、甘肅的土族聚居區雖然受不到太陽光的垂直照射,但因雲量少、空氣乾燥,相對日照百分率比同緯度地區高。由於各個土族聚居區差異比較大,各地的日照況有所不同。互助土族自治縣年太陽輻射量134千卡/平方厘米~147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為2635。4小時,最高年份為2847。3小時,最低年份為2465。1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7%;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年太陽輻射量125千卡/平方厘米~137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川水地區為2500~2600小時,淺山地區為2400~2500小時,腦山地區為2400小時以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年太陽輻射量高達137千卡/平方厘米~147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日照時數為2605小時,其中外川及里川是兩個長日照地帶,在2600小時以上。甘肅省卓尼縣勺哇土族鄉日照時數為3168小時。

(二)氣溫

由於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影響,各土族聚居區的氣溫普遍較同緯度地區低,垂直變化明顯,地區差異懸殊,氣溫日較差大。近年來,隨着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各地年平均氣溫呈不斷上升之勢。互助土族自治縣氣溫分佈呈由北往南隨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的趨勢,20世紀60~80年代,全縣年平均氣溫為3。4c,但地區差異比較大,如縣境北部及東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在0c以下,北部的腦山半腦山在0c~3c之間,大通河谷地帶為2c~4c,淺山地區在3c~4c,南部湟水河谷在4c~6。5c。據1986~2005年氣象資料,全縣平均氣溫上升至4。1c,極端最高氣溫為34。9c(出現在2000年7月4日),極端最低氣溫為-31。9c(出現在1991年12月28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1961~1980年平均氣溫為7。8°c,氣溫日較差大而年較差小,極端最高氣溫為34。7c,極端最低氣溫為-22。2c。近幾年來,全縣年均氣溫已上升至9c。據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氣象站1961~1985年記載,全縣年平均氣溫為2。8c,極端最高氣溫為29。3c,極端最低氣溫為-33。1c。近年來,全縣年均氣溫上升至4。7c。

(三)降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三節生態資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