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三節生態資源(3)
由於受東南季風和地形影響,各土族聚居區的降水地域差異很大,一般而,降水大致隨海拔增高而增加,如河谷地區年降雨量一般在350~400毫米,中部淺山地區一般在400~500毫米,腦山半腦山一般在550毫米以上,中高山區一般在650毫米,個別在700毫米以上。***此外,土族聚居區降水的季節分配也極不均衡,總的來說夏季多、冬季少,全年的降水大部分集中在6、7、8、9等少數幾個月份,尤其是7、8兩月是降水最多月。此外,降水日數多、降水強度小、夜雨多是土族聚居區降水的另一特點。
三、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總土地面積中,農業用地2792。1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743。53平方千米,林地1272。94平方千米,牧草地562。02平方千米,園地1。8平方千米,其他農用地211。83平方千米;建設用地69。74平方千米,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6。01平方千米,交通運輸用地10。32平方千米,水利設施用地3。41平方千米;未利用地439。66平方千米,其中荒草地307。73平方千米,沼澤地0。67平方千米,裸土地51平方千米,裸岩礫石地23。26平方千米,河流水面6。86平方千米,灘涂50。14平方千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土地總面積1890。82平方千米,其中河谷地佔28。14%,山地佔71。86%。2005年年底實有耕地面積314。45平方千米,其中水澆地80。85平方千米、淺山地169。20平方千米、腦山地64。40平方千米,退耕還林地143。41平方千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土地總面積3090平方千米,2004年年末實有耕地467。7平方千米,林地677。5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7。06%,牧草地1330。9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43。07%,建設用地79。4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2。57%,未利用土地534。4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17。30%。
(二)森林資源
青海、甘肅土族聚居區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但分佈不均衡。互助土族自治縣有林業用地面積2111。94平方千米,其中有林地面積604。98平方千米,疏林地40。51平方千米,灌木林地566。65平方千米,未成林地323。85平方千米,宜林地546。32平方千米,無立木林地7。31平方千米,灌叢地20。58平方千米,苗圃地1。734平方千米,活立木蓄量6003470。3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4。9%。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森林資源較為貧乏,且分佈不均勻。全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952。69平方千米,其中有林地面積182。59平方千米,疏林地0。93平方千米,灌木林地185。85平方千米,未成林地305。29平方千米,宜林地238。67平方千米,無立木林地38。76平方千米,苗圃地0。6平方千米,活立木蓄量1663469。4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9。5%。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林業用地980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31。7%,其中有林地面積810平方千米,灌木林738平方千米。全縣活立木蓄積量118.4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8%,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是全國“三北”防護林工程重點縣。縣境內森林植被種類繁多,共有喬、灌木樹種119種,主要分佈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北川河及支流的河谷兩岸。
(三)礦產資源
青海、甘肅土族聚居區特殊的地質條件,決定着這一地區的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如:互助土族自治縣到目前為止已現40個礦種、139處礦床點,其中金屬礦種有鐵、錳、銅等7種,建材及非金屬礦種有煤炭、芒硝、硫鐵、岩金、石膏、磷、白雲岩、黏土、石灰石、紅柱石、玄武岩等29種,燃料礦種有煤、油頁岩及其他礦種。目前正在開採的有煤、硫鐵、石灰石、石膏等,其中探明儲量石膏達1。3億噸,石灰石為1。7億噸,芒硝為6億多噸,石英為1068萬噸,白雲岩有1218萬噸。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已探明的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燃料等礦種15種,主要有錳、褐鐵礦、赤鐵礦、銅、金、石灰石、大理岩、白雲岩、花崗岩、石英石、石膏、煤、石油、天然氣、礦泉水等,尤其是石英石、石灰石和白雲岩的儲量最為豐富,其中石英石為3億噸,石灰石為1。2億噸,白雲岩為3000萬噸。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已現和探明的礦種達30種,其中已開採和具有開採價值的優勢礦種13種,即煤、石灰石、矽石、螢石、白雲岩、玄武岩、黏土(紅土)、長石、雲母、石膏、鐵等,其中煤的儲量約1。23億噸,開採歷史比較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