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4)

30.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4)

太宗天會三年(1125年)金滅遼后,大部分契丹人在金軍的武力驅迫下離鄉背井,一部分契丹人被編入軍隊,進入中原作戰,而後定居中原;另一部分契丹人則在東北,今內蒙古中部及蒙古國境內進行遷移。經過金初的移民,今華北內蒙古草原的中部、東部及其邊緣成為契丹人的重要分佈地區。金在此設東北路(治泰州)、西北路(治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和西南路(治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以東)三個招討司。

2。女真人內遷華北

女真人滅遼建金並開始攻宋后,一批女真人進入華北,有的即留居於此,裴虎山、烏延吾里補、紇古石烈石胡等人便是他們的代表。5此外,金將撻懶在佔領山東之後,“久居濰州(治今濰坊市)”,“每認山東以為己有”。6到太宗天會十年(1132年),“沿河、沿淮及陝西、山東等路,皆駐北軍”。7從此掀起了女真人以及東北其他少數民族族群內遷華北的移民潮。

史載,從天會十一年(1133年)秋,金“起女真國土人散居漢地”,有組織地將女真人遷入中原。文獻記載此事:“盡起本國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連村,屯結而起。”1《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甚至說:“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漢地,惟金主及將相親屬衛兵之家得留。”2從熙宗天眷年間到皇統初年(1138~1141年),女真人“自本部族徙居中土,與百姓雜處”,“非止女真,契丹、奚家亦有之”。這些在政府組織下,“計其戶口給以官田,使自播種,以充口食”的移民,在皇統五年(1145年)被稱為屯田軍。3屯田軍分佈地域極廣,“自燕山之南,淮隴之北,皆有之,多至六萬人,皆築壘於村落間”4。

皇統九年(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殺熙宗為帝,於貞元元年(1153年)將都城自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市南)遷至燕京,並將女真人特別是上京路的女真人大批遷入中原,關於這次遷移,據《金史》卷四四《兵志》所載大約有12個猛安的女真人內遷華北。5

在女真人大批內遷華北的同時,契丹、奚、渤海、霫等東北少數民族族群,或由於女真的脅迫,或因女真人以“金帛子女”所誘6,也一起進入中原作戰。天會四年(1126年)十一月,在中原作戰的燕人回答當地人“北中來者是幾國人?共有多少兵馬”的問話,說:“此中隨國相來者,有達靼家,有奚家,有黑水家,有小葫蘆(勃律)家,有契丹家,有党項家,有黠戛斯家,有火石家,有回鶻家,有室韋家,有漢兒家,共不見得數目。”7故《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河東、河北州縣鎮防守,每州漢人、契丹、奚家、渤海、金人,眾寡不同,大州不過留一千戶,縣鎮百戶,多闕額數。”8

內遷華北的女真人和其他東北少數民族族群,據張棣《金虜圖經》,世宗大定(1161~1189年)前後中原共有130餘猛安9,而大定二十三年金共有202個猛安,615624戶,6158636口(其中正v14812669)10,中原猛安約佔總數的2/3,有40餘萬戶,400餘萬口,其中由女真、契丹和奚人組成的正口300餘萬1,今京津河北豫北是女真人移民最多的地區,其次是山東和內蒙古陰山以南。這些內遷華北的女真、契丹、奚、渤海等東北少數民族星羅棋佈地散佈在中原各地,聚族而居,“與漢人錯居,每四五十戶結為保聚”2。

3。蒙古人內遷華北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於蒙古草原。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滅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隨着蒙古軍隊的挺進華北,蒙古人也紛紛內遷華北。

許多蒙古人是隨軍作戰或駐守而內遷華北的。按蒙古人的習慣出征時可帶家屬同行,作戰時屯駐在離前線不遠的地方,稱為“老小營”。南宋使者孟珙記載道:“其俗出師,不以貴賤,多帶妻孥而行,自雲用以管行李、衣服、錢物之類。其婦女專管張立氈帳,收卸鞍馬、輜重、車馱等物事。”3因此,隨着蒙古軍隊的前進,大量的蒙古人全家離開漠北草原,散佈到包括華北在內的廣闊地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0.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