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2)

28.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2)

(四)五代十國時期華北漢族的南遷

在五代十國的半個世紀中,中原仍動蕩不安,華北漢族南遷者仍不絕於書。

後唐同光末(926年),河南諸郡多亂。蔡州軍校王彥儔乘亂刺殺刺史,自領州事。不久,在唐軍進攻下偕父母逃入吳國。9原居曲阜的孔子後裔孔檜,原居北海的文人韓熙載,均在同光年間南下避亂,分別遷居溫州平陽和江南地區。10

五代後期,契丹佔領燕雲十六州(相當今北京市境和河北、山西、天津三省市北部),以此為基地數次侵入中原,甚至一直進到黃河北岸和開封。契丹軍在中原作戰過程中,多有殺掠之舉,如後漢天福元年(947年)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屠城,全城僅剩男女700人。1為了躲避契丹南侵引起的戰亂,河北、河南的一些官吏和人民遷入南方。密州(治今山東諸城市)刺史皇甫暉,棣州(治今山東惠民縣東南)刺史王建,俱率州人南奔,遷入南唐2,就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次集體遷移。

從唐後期安史之亂起至五代十國的動蕩,華北漢族南遷一浪接一浪,其南遷的路線據吳松弟先生的研究,主要有東、中二線,東線自華北平原進入淮南、江南,而後進入江南,再分兩支,一支溯贛江翻越大庾嶺進入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中線北端起自華北平原西部,連接東都洛陽,遷入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和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一帶,即可分水陸兩路南下。陸路經過荊門和江陵,渡過長江,從洞庭湖西岸進入湖南,到達嶺南。3水路經漢水、長江運道,溯長江而上入蜀中。

四、宋元華北漢族的南遷和展

華北真是中國的多事之地,自秦漢漢族在華北形成后,從東漢末起,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動蕩、大遷徙、大同化,華北漢族大批南遷,北方少數民族族群入主中原后基本上被漢化,使得華北漢族進行了一次大換血,而展成隋唐漢族。隋唐漢族在華北穩定展的時間並不長,隨着安史之亂的開始,華北漢族又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南遷移民潮。緊接着就進入了更大動亂的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由於兩宋與遼、夏、金、元諸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戰爭不斷,再一次造成了中國的分裂局面,華北再一次出現了大分裂、大動蕩、大遷徙、大同化的時代。

(一)華北漢族的南遷

在中國移民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移民潮是北宋末靖康之亂以後所生的華北漢族的南遷,從此揭開了宋元時期華北漢族南遷的序幕。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女真人建立的金國開始攻宋。十二月,宋徽宗匆忙讓位於太子趙桓,是為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攻至黃河北岸,徽宗慌忙帶着親信大臣南下避難。閏十一月二十六日,金軍攻陷開封,軍民十數萬人(一族4萬人)奪萬勝門出逃。1金軍佔領開封以後,徽宗和欽宗淪為俘虜。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挾徽、欽二帝和在京宗室、大批工匠北歸。五月,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即位於南京(今河南商丘縣南),改元建炎,是為高宗,開始建立南宋政權。原在開封的元祐太后(后改稱隆祐太后)及未被金人帶走的一些大臣不久也遷到南京。自金軍攻宋以來短短几年間,戰火幾乎燒遍整個華北,庄綽說:“建炎元年秋,餘下穰下(今河南南陽市)由許昌以趨宋城(今商丘縣),幾千里無復雞犬。”2河北、河東、山東等地區也好不了多少。“初,敵縱兵四掠,東及沂(治今山東臨沂市)密(治今諸城市),西至曹(治今定陶縣西)、濮(治今河南濮陽市)、兗(治今山東兗州市)、鄆(治今東平縣),南至陳(治今河南淮陽縣)、蔡(治今汝南縣)、汝、潁(治今許昌市),北至河朔(指宋代黃河以北地區),皆被其害,殺人如刈麻,臭聞數百里,淮泗之間亦蕩然矣。”3

在這種不逃即死的局勢下,不僅僅皇室、官僚、士大夫紛紛南遷,平民百姓也紛紛南遷,從此掀起了華北漢族南遷的移民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8.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