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1)

27.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1)

為了避亂,華北漢族紛紛逃難,杜甫詩“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4,即是對這一景的寫照。***避難者“不南馳吳越,則北走沙朔”5;“或遁世山谷,或浪跡他邦”6,但主要的遷徙方向是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顧況說:“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吳為人海。”7李白詩:“三川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1《舊唐書》卷一四八《權德輿傳》載:“南京蹂於胡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東。”這些詩、文,都展示了安史之亂以後華北漢族人民南遷的景。

乾元元年(758年)曾降唐的史思明反叛,戰火又燃。次年三月,史思明在安陽大敗唐軍,東京洛陽“士民驚駭,散奔山谷”2,使洛陽成為一座空城。3華北漢族人民又掀起了南遷的移民潮。蘇州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是江南人口較多的望縣,肅宗上元年間(760~762年)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來自華北的漢族。4緊靠中原的荊襄地區也是北方移民極多的一個區域,由於移民遷入,“荊南(指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及其周圍地區)井邑,十倍其初”。5據有的學者研究,安史之亂結束時,大約有250萬移民定居南方6,其中華北漢族應佔了大部分。

(二)藩鎮割據時期華北漢族的南遷

安史之亂后,唐中央力量大為削弱,遂出現了掌握軍權的節度使割據地方,“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7的局面,史稱“藩鎮割據”。

藩鎮坐大以後,自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起,藩鎮之間爭奪地盤和藩鎮與朝廷之間的戰爭時有生,於是藩鎮割據最嚴重的華北又成了戰場,華北漢族又紛紛南遷。如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軍包圍鄭州,游騎至洛陽近郊,“東都士民震駭,竄匿山谷”8,許多人逃往外地。例如,洛陽李氏家族親友逃散,李某向東避地濟源(今屬河南省)9。有的河南人還遷往南方避難,在陳州(治今河南淮陽縣)任職的孫起,因“淮右不庭,中原多故”,奉父母逃入江南,便是一例。10又如長慶元年(821年),白居易族人由於“河南經亂,關內阻飢”,白居易“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大兄在浮梁(今江西景德鎮),七兄在於潛(今浙江臨安縣西),十五兄在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另有一些弟、妹在符離(今安徽宿州市)和下黃(今陝西大荔縣境),白居易則受貶在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11)定居婺州(今浙江金華市)的北方人何晉,則是在會昌年間(841~846年)朝廷平定澤潞節鎮時自河東避兵南遷的1。

(三)唐末戰爭時期華北漢族的南遷

唐末黃巢起義和繼之而起的軍閥混戰,使華北陷入長期戰亂之中,華北漢族南遷的移民潮再次觸。

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自號衝天大將軍,“驅河南、山南之民十餘萬”,進入淮南。2洛陽人許渾遷居丹陽(今屬江蘇)不久,其在洛陽的舊友也相繼遷入,他不由得出“全家南渡遠,舊友北來頻”的感慨3。此外,《金華子雜編》作者劉崇遠一家在黃巢軍攻佔洛陽時開始流寓江南4,恆州人倪氏一家因天下大亂被迫遷居江浙5。這時,華北漢族的南遷,除了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零散遷徙,還有一些是在州官和州將帶領下的集體遷徙。如光啟元年(885年),光州(治今河南潢川縣)漢族的南遷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為避開秦宗權的進攻,光州刺史王緒“悉舉光、壽(州,治今安徽壽縣)兵五千,驅吏民渡江”,經長途跋涉進入福建6,隨其遷入的移民達二三萬人。又如兗州節度使朱瑾和前往支援的河東將領史儼、李承嗣,於乾寧四年(897年)二月率殘部並“擁州民俱來”,投附淮南楊行密7,也是一次較大規模的集體遷徙。

此外,南遷華北漢族或因在大亂前由於任官、出使、經商、當兵、流放等原因暫住南方,后因戰亂而定居南方;或因隨黃巢軍縱橫南北,在黃巢起義失敗后而流落南方;或因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唐政府軍在南方作戰,駐守而成為移民,這樣,使得大批北方漢族南遷,據有的學者研究,“唐末估計有400萬移民定居在南方或不至於離事實太遠”8,其中華北漢族起碼佔一半以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7.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