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0)

26.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0)

正因為有了各族人民這種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反對共同敵人的鬥爭,所以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了解,就從語、經濟、文化、風俗等民族的外部形態,展到民族的心理素質的深層之中。而各民族心理的溝通,自然加速了民族界線的融解。“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着歷史活動的深入,必須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因此,民族同化這樣宏大的歷史活動,絕不是僅憑統治者的權力和意志就可以奏效的,而必須在各族人民參入之後,隨着群眾隊伍的擴大,民族隔閡和成見才能真正消除,民族界線才會完全融解,其結果必然是遷入華北的北方少數民族族群的漢化。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北方少數民族族群從大遷移到大混雜,從大混雜到大同化,打破了地域範圍,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改換了民族語,甚至改變了民族意識和民族感,經歷了長達300多年的漢化的歷史過程。

在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氏建立的前趙政權崩潰后,平陽及附近地區的匈奴、鮮卑、氐、羌以及烏丸6夷20萬戶,劉曜遷長安的上邦氐羌20餘萬口,都漢化了。

匈奴羯胡人石勒建立的後趙聚集20萬人,在被西魏滅國后,也很快漢化了。建立前燕的鮮卑慕容部,早在慕容廆遷都棘城時,就收容漢族流民和士族數萬家,漢化已較深;慕容雋入都薊,遷鮮卑、胡羯3000餘戶;前秦滅前燕時,遷鮮卑40000餘戶到長安,這些鮮卑慕容部最後也都漢化了。總之,到了北魏後期,早期遷入華北的匈奴、烏桓,以及稍後的鮮卑慕容部,在中原地區已不復可見,在漢人和後起的胡人眼中,他們與漢人已沒有什麼區別了。

在北朝時期,由於文明程度較低的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在更大的範圍內,以更大的規模擄獲人口,充實都城,用作奴隸,所以這時漢化的範圍和規模比十六國時期更大更廣,風更急,雲更涌。據部分材料統計,北魏擄獲和附降的各族人口達一二百萬。396年,魏道武帝攻後燕時出兵多至40萬,足見北魏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大國。后經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改革,又經北周周武帝在“先治心”“擇賢良”為中心內容的“六條詔書”2指示下,所進行的推行漢化政策的改革,不僅通過大規模地釋放奴婢(包括官府控制的所有雜戶和僧侶地主控制的僧祇戶、寺戶、沙門),使北方人戶得到了澄清,而且通過創府兵制度的兵制改革,擴大了府兵中漢族的成分,使北魏以來最頑固,也是最後的一個民族壁壘———兵制上的民族界線被打破了。於是後起的鮮卑拓跋部、宇文部入隋后也最後被漢化了。及至唐代,儘管唐皇室以及諸多勛戚將相大臣的先世或出於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或雜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但他們已沒有任何原有民族的心理狀況和民族感,所有的只是漢民族的一切特徵了。這樣,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自夏、商、周、秦、漢以來,中國北方前後出現的各少數民族族群,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同化,到隋滅周至唐王朝時,基本上都喪失了本民族的特性,銷聲匿跡,被漢化了。而華北漢族經過這一個歷史時期血的洗禮以後,也已脫胎換骨展成為一個“混血”的新漢族。與秦漢時的華北漢族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三、隋唐五代華北漢族的南遷

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動蕩、大遷徙、大同化后,隨着隋的統一,及至唐前期,在安定繁榮中,華北漢族經歷了一個穩定展的時期。但是安史之亂后,華北又經歷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唐末戰爭和五代十國的戰亂,於是又掀起了華北漢族南遷的移民潮1。

(一)安史之亂時期華北漢族的南遷

唐代天寶盛世之時,樂極生悲,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擁兵20萬在范陽(今北京市區南)反叛,不久奪取了東都洛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戰火燃遍了華北,亂之區是黃河以北地區,史云:“自祿山肇禍,瀛、博流離;思明繼釁,趙、魏堙厄。枌榆井邑,靡獲安居,骨肉室家,不能相保。”2東都洛陽一帶是唐軍和叛軍屢次爭奪的地方,數百里內,“井邑榛棘,豺狼所嗥”,人口不滿1000戶。甚至東到徐州,北至相州(治今河南安陽市)的廣大區域。也是“人煙斷絕,千里蕭條”3。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6.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