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9)

25.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9)

2。少數民族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的改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北方民族大同化中,出現了一種一反常態的特殊的歷史現象,那就是入主中原,建立了割據政權的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以征服者的資格,統治者的權力,推行被征服者———漢民族的制度和文化。也就是說不是強迫被征服者喪失民族特性,被征服者所同化,而是強制征服者喪失民族特性,被被征服者所同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孝文帝變俗遷洛,改姓制服,禁絕舊的漢化改革。孝文帝為什麼要推行漢化政策?《魏書·任城王雲傳》附《子澄傳》中記述的孝文帝與拓跋澄的一段對話作了很好的解釋,其:

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任城意以為如何?澄曰: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

但是,孝文帝要在鮮卑本民族中推行漢文化政策談何容易?不僅世居平城有了家業的鮮卑貴族不想遷動,而且要遷都洛陽,風土、人以至氣候的適應也不容易,更何況慣於“用武”的鮮卑貴族要進行“文治”,就意味着既得利益的行將喪失,所以在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之初,幾乎遭到了大部分鮮卑貴族的反對。因此,在遷都問題上,當孝文帝宣佈:“欲遷者左,不欲者右”時,自安定王拓跋休以下“相率如右”,表示“不欲”。1可見,少數民族的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既不同於漢民族統治者強行推行同化的政策,也不同於各民族人民之間的自然同化,確實是一種一反常態的特殊的同化途徑,因此實行起來“誠知不易”。

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同化風起雲湧之時,順應民族同化潮流的孝文帝,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堅定地強制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他遷都洛陽,禁止鮮卑落後風俗,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服漢服,不準穿本族服裝,改鮮卑二字、三字複姓為漢語單姓,本人即改姓“元”;禁說鮮卑話,改說漢語。凡此等等措施的落實,毫無疑義。其結果就是使鮮卑人從本質到形式上都迅速喪失基本民族的特性,變成漢人了。

需要在此順便說明的是,掌握了政權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如果在民族同化風起雲湧之時,能順應民族同化的歷史潮流,推行漢化政策,那就必然會加速同化的進程。可見,從同化速度這個意義上來說,少數民族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是加速同化的關鍵。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會出現少數民族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改革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鞏固其統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漢民族內聚力和同化力的集中表現。

3。各族人民聯合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共同鬥爭的結果

魏晉南北朝時,多次爆了各族人民聯合反抗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的鬥爭。西晉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晉鬥爭雖然出現民族鬥爭與階級鬥爭交叉的複雜況,但在反晉之初,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北方各族人民,包括漢族人民在內,仍然紛紛響應。如匈奴人劉淵反晉之初,投奔者絡繹不絕,不到20天就展到5萬人。而劉淵為了爭取更多的漢族人民的支持,宣稱自己是漢王朝的合法繼承者,自稱漢王,立國號為漢。這種況,不管反晉的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本意如何,在客觀上也是有利於各族人民的相互聯繫和了解,有利於各族人民心理溝通的。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在更深、更廣的範圍內加強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了解。促進了各族人民心理的溝通。眾所周知,這次起義的主要特點,就是各民族被壓迫階級聯合反抗共同的敵人———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的聯合統治。如沃野鎮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起義,得到六鎮各族士兵和被壓迫的各族人民的響應。在這裏特別要指出的是破六韓拔陵起義失敗后,餘眾被北魏政府安置在冀、定、瀛三州,而作為鎮兵的杜洛固和丁零人鮮於修禮分別率河北農民起義,后又都為漢族人葛榮所統率,突出表現了各族人民聯合起義,反對共同敵人的戰鬥誼。大家生死與共,民族成見和隔閡自然逐漸消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5.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