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1)

17.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1)

一、先秦漢族先民向西南的遷徙

西南漢族的歷史,肇自公元前4世紀末秦、楚兩國對西南的開拓與移民,但由於漢族在當時尚未形成,故而那時最早遷入西南的“漢族先民”乃是秦人和楚人。

(一)秦國對西南的開拓與“秦民”徙蜀

秦國與西南的交往聯繫,最遲不晚於春秋之世便已開始並生過爭戰,但由於秦嶺山脈的天險阻隔,故直至戰國中葉秦軍才越過秦嶺大舉南下“滅蜀取巴”。其大致況,史載秦惠王時,“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日葭萌焉。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於秦。秦惠王方欲謀楚,群臣議曰:‘夫蜀,西僻之國,戎狄為鄰,不如伐楚。’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惠王曰:‘善’。”1又說:“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亦即秦惠王后元九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遁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等因取苴與巴”2。

秦並巴、蜀之後,除了相繼設置巴、蜀、漢中三郡以統其地,更重要的措施便是遣移民。對此,《華陽國志·蜀志:》說:“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據考,這是先秦時期內地漢族先民向西南地區進行的最早、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有組織的移民活動。其主觀動機與功能,誠如引文中所說是因為“戎伯尚強”即當地土著民族上層尚保有較雄厚的實力,故大批徙入來自秦國本土的移民以建立其必要的統治基礎,但在客觀上卻自此在巴蜀地區植入了較多人口與較大分佈面的漢族先民社會群體,從而拉開了西南漢族展史的序幕。至於這批約四五萬人的“秦民”的分佈狀況,雖史缺有載不得其詳,然可大致推知主要是安置在蜀、巴、漢中三郡郡縣據點周圍和交通沿線,即今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中部方山丘陵、東部平行嶺谷以及秦嶺南麓今陝西省漢中一帶。

另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巴蜀平定以後,秦國的兵鋒和統治勢力,還曾向南推進到了滇黔地區的北緣地帶。其中,史有明載的一是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使司馬錯以隴西(士卒),因蜀攻楚黔中(郡),拔之”1,控制了今湘、黔、渝三省市結合部的武陵山區;二是公元前285年,秦蜀郡守“張若因取笮及江南地”2。具體的地望,據汪寧生先生考證:“‘笮’是今天四川鹽源、鹽邊和雲南華坪、永勝、寧蒗地區,‘江南地’當然就是指這些地區的金沙江對岸的麗江、大姚、姚安一帶而。由此可見,早在公元前4世紀末3世紀初,秦國的統治勢力已越過金沙江,到達今雲南北部和西北部地區”3。不過,當時是否已有漢族先民在這些地區落籍定居下來,則因史料所限不得而知了。

(二)楚國對西南的經略與“庄入滇”

楚國與西南地區的交往和聯繫,幾乎自其立國之初的西周年間便已開始而世代不絕,尤其是與相毗鄰的巴國之間,更是時而爭戰不已、“數相攻伐”,時而握手歡、通婚聯姻乃至相互出師救援4。但時至公元前316年秦將張儀、司馬錯“滅蜀取巴”和公元前223年為秦軍最終擊滅為止,楚國對西南地區的經略,卻長期停滯在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一線邊緣地帶而裹足不前,原因當與崇山峻岭構成的天然屏障、巴人的勇武強悍以及後來秦軍南下所造成的阻隔均不無關聯。然而,其間也曾有過一次例外,這就是著名的“庄入滇”之舉。

“庄入滇”亦稱“庄開滇”或“庄王滇”。史載戰國中、後期,楚人庄率兵西進“略巴蜀、黔中以西”5,經今貴州中、西部長驅直入,最後抵達雲南高原腹地的滇池沿岸地區,將其地“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6。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7.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