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節先秦華北族群概況(3)

11.第二節先秦華北族群概況(3)

按照《史記·五帝本紀》等書的記載,從黃帝到堯、舜、禹,都出自黃帝一系,中原、華北地區的部落聯盟領始終在黃帝一系中世選或禪讓,黃帝一直是新形成的部落大聯盟的象徵,後世成為中華民族統一的象徵和始祖。***

以黃帝為共同天神與共祖的部落大聯盟,經過無數歲月,促進了原有各部落集團的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為夏、商、周三族,與此相應的,出現了前後相繼的夏朝、商朝、周朝三個國家。

二、先秦的華北族群

先秦時期,經歷了夏、商、周三代,到西周時,華北地區主要有以下族群。

(一)周人

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的周人,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展成了周民族。因周民族崛起於周原,故簡稱“周人”2。

周民族的形成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自公劉到古公亶父為第一階段,是周民族開始形成時期;自季歷到武王為第二階段,是周民族正式形成時期。

在第一階段,公劉前,周部落已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公劉時,周部落開始定居於豳。《詩·公劉》中詳細描述了公劉率領族人裝滿乾糧,攜帶弓矢干戈,一路察看地形,探找水源,以及蓋房、修橋、造工具,在豳定居下來的景,生動地反映了周部落生產力日益增長,社會分工日益擴大,階級分化的歷史背景。更重要的是,在這次遷徙過程中,周部落與其他一些氏族部落雜居起來。《史記·周本紀》說:“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在這裏“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表明周部落與其他氏族部落在豳開始雜居,血緣關係開始向地緣關係轉化。當然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公劉后經9世,傳到了古公亶父時代。這時,周部落在北方游牧部落薰鬻戎狄的逼迫下,古公亶父不得不放棄豳,帶領本部落的人遷到了岐山之南的周原定居。古公亶父走後,“豳人舉國扶老攜弱復歸古公於岐下。及其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1。可見這時各氏族部落的相互雜居,比公劉時更加厲害了。所以古公亶父只好“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2,讓歸附的人以“邑”為單位居住。這時,古公亶父改“陶復陶穴,未有家室”的落後生活方式為“築室”3而居,既反映共同地域的固定,又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展,這就為周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從此以後,本來是姬姓的周部落以“周原”這個地名為據,稱呼自己為“周人”了。4這不僅表明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的進一步轉化,也表明居住在周原的以周部落為核心的各氏族部落結成了一個“永久的聯盟”。周原也就成了周民族崛起的根據地。

第二階段,即從季歷到武王階段,是周民族正式形成的階段。季歷時,周部落已臣屬於商朝。受商朝奴隸制的影響,在商的支持下,季歷就“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5,接着又先後伐余無之戎、始之戎和翳徒之戎,均取得了勝利。顯然,周部落的氏族貴族在這些戰爭中獲得了大量的奴隸和財富,而成了奴隸主貴族。因此,商王太丁封季歷為“牧師”6。在季歷的兒子文王統治的整整50年中,周部落一面名義上是商朝的屬國,一面對周圍的方國、部落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先後征昆夷,滅密須,克黎國,進邗地,使虞、芮歸服,特別是滅崇國一舉,周全力以赴取勝后,“作邑於豐”7,建立了新的都城———豐京(今陝西長安南灃河以西)。這時,周文王的軍事領的性質也變了,《詩·大雅·文王有聲》說:“文王烝哉”,“烝”即君也。文王成為國王,國家誕生了。文王死後,其子武王繼位,出兵東征,行至孟津,四方小部落紛紛歸附,加入到周部落聯盟中來。公元前1027年,武王正式伐商,更有庸、蜀、羌、髳、微、鱸、彭、濮等族軍隊參加,又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周部落聯盟之中。所有這些都進一步瓦解了血緣關係,大大促進了周民族的形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第二節先秦華北族群概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