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二節先秦華北族群概況(2)

10.第二節先秦華北族群概況(2)

2。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又稱青蓮崗文化)是以山東滕縣北辛遺址命名的,距今約7000~6000年,屬於山東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分佈範圍大致以泰山為中心,地跨今魯中南、蘇北等地。北辛文化的人們尚過着氏族公社生活,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大汶口文化距今大約6000~4000年,以特點鮮明的陶器為特徵,已現的墓葬有兩千餘座,此遺址展現了那個時代山東先民活動的景,此時人類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3。龍山文化

大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是中華民族起源時代社會進化以空前速度展的時期,部落與部落間的戰爭兼并,加速了部落間的交往,形成了眾多的軍事民主制古國,表現在文化上,出現了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主要分佈在今山東、河北、陝西等地。龍山文化的農業生產規模比仰韶文化有所擴大。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展到龍山文化階段,由於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引起了社會經濟的變化。到龍山晚期,母權制逐漸為父權制所代替。龍山文化還與以後的夏文化有明顯的繼承關係,龍山文化衰落後,夏文化就是在它的基礎上展起來的。

遠古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而無法詳考,傳說中的華北地區的部落和部落聯盟主要有: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太昊部落、少昊部落等等。

據古史傳說,黃帝族淵源於少典氏(有熊氏)和有嬌氏(蛇氏)部落集團。黃帝族最初在姬水流域活動,後來進入中原地區,與九黎部互相爭雄,結果九黎部戰敗,黃帝部落遂成為中原地區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黃帝集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1。據《括地誌》可知,釜山即今河北省涿鹿縣南桑乾河南岸,由此可見,黃帝族的勢力已擴展到華北的大部分地區。在長期的展過程中,黃帝族融合了來自不同祖先的其他民族共同體成員,為後來華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古代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華北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分佈着來自不同遠祖的族群,其中與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神農氏即黃帝族有血緣關係的炎帝族,就是當時一個著名的民族共同體。炎帝族最初的活動範圍在渭水流域,后展到今河北、山東、河南一帶,與東夷、九黎雜處。

在傳說時代,分佈於東方的部落族群,統稱之為“東夷”。東夷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今山東中、南部,后擴展至海。東夷族族群中最早的一個氏族部落集團,稱為太昊氏。太昊氏領太昊被尊稱為海岱一帶東夷族的明神和始祖。東夷族中的另一個氏族部落集團,稱為少昊氏。少昊氏的統治中心在今山東曲阜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可見,少昊氏是以鳥為圖騰。由於太昊和少昊都以鳥為圖騰,古人又稱之為“鳥夷”。自從炎、黃之族向東展而定居於黃河中下游及其周圍地區,出現了東夷、炎、黃三族雜處的局面。三族之間時有聯合,時有鬥爭,最後東夷族的一部分融合於黃帝族。到傳說中的堯舜時期,活動於今山東境內的長夷、鳥夷、鳳夷等族群,均屬東夷族,後來也漸漸與黃帝族融合,尊黃帝為始祖,成為漢族在東方的先民。

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不少原始部落聯盟的傳說,與山西有關的甚多,如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板(今永濟縣),禹都安邑(今夏縣)。儘管這只是傳說,可能有虛構的成分,但“傳說中亦往往有事實之素地”1,它至少說明今天的晉南一帶,曾經是原始部落聯盟的領們活動較多的地方。

傳說中的兩次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部落集團間的戰爭都生在華北地區。一次是黃炎阪泉之戰,一次是黃帝與兩昊、蚩尤間的冀州涿鹿之戰、據考證,阪泉在今山西運城市。阪泉之戰,是兩大親緣部落集團間的兼并,結果黃帝戰勝了炎帝,成為炎黃兩集團的共主。涿鹿,今人考證在今河北涿縣、保定一帶。冀州涿鹿之戰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兩大部落集團間的兼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第二節先秦華北族群概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