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附錄(3)
第二章“畲族的物質文化”,介紹畲族的生產習俗、飲食習俗、服飾習俗、居住習俗、交通習俗、風物特產、歷史遺迹等方面的物質文化內容。***“生產習俗”介紹了畲族的山地農耕生計方式及其展,獨特的狩獵、採集、手工業民俗文化;“飲食習俗”對畲族的主食、副食、飲料和進餐習俗、飲食禮儀作了介紹;“服飾習俗”對畲族的服飾富有特色的服裝、頭飾、飾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居住習俗”介紹了畲族的村落佈局、民居類型、建造程序和居住習俗;“交通習俗”介紹了畲族地區傳統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習俗;“風物特產”對畲族地區的茶葉、竹筍、食用菌、水果等名優特產作了介紹;“歷史遺迹”則對畲族地區重要的文物、古迹和各類建築作了初步的梳理和介紹。
第三章“畲族的民間文化”,涉及畲族的民間教育、民間科技、民間醫藥、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間體育、民間遊戲、民間造型藝術、民間歌舞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內容。“民間教育”介紹了畲族傳統的家庭教育、畲區教育、私塾教育況;“民間科技”着重介紹了畲族在山地農業耕作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民間醫藥”介紹了畲族醫學的基本特點和整理開況;“民間文學”對畲族的民間歌謠、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進行了介紹,並着重介紹了最具特色的畲族民間歌謠;“民間工藝”和“民間造型藝術”介紹了流行於畲族民間的具有代表性的各類畲族工藝美術;“民間體育”和“民間遊戲”對畲族民間具有代表性的各種競技性、娛樂性的活動進行了介紹;“民間歌舞藝術”介紹了畲族的民間音樂藝術和民間舞蹈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畲族非物質文化項目進行了梳理。
第四章“畲族的社會文化”,介紹畲族傳統的社會組織、家庭禮儀、交往禮儀、親屬稱謂、誕生習俗、取名習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節慶習俗和禁忌習俗等方面的內容。
第五章“畲族的信仰文化”,介紹涉及畲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動、哲學思想、預測與占卜、族徽與標誌。“宗教信仰”對畲族的盤瓠信仰、祖先崇拜、世俗神靈信仰等不同的信仰類型進行了介紹;“宗教活動”介紹了畲族民間常見的祭祖、修譜祭、醮明祭、做福、“下驚”等宗教信仰活動;“哲學思想”介紹了畲族的思想特徵、畲族神話傳說里的思想內涵和畲族的生命觀;“預測與占卜”介紹了畲族生產生活中的占驗與預測習俗;“族徽與標誌”對將鳳凰和龍頭拐杖作為畲族族徽和標誌的合理性進行了闡釋。
第六章“畲族對偉大祖國的貢獻”,次對畲族在開祖國東南部山區、維護祖國統一、抵抗日本侵略和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過程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進行了深入的、系統的分析和介紹。畲族對偉大祖國的貢獻顯然不應該僅僅只有這些,但這幾個方面無疑是畲族人民最為顯著的、最具代表性的貢獻。
第七章“畲族的精神氣質”,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新進行歸納,認為畲族的精神氣質主要表現在淳樸謙和的自然天性、堅韌耐勞的開拓精神、達觀洒脫的人生態度、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敦親睦鄰的團結觀念、忠勇愛國的樸素懷等幾個方面。對畲族精神氣質進行挖掘、總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本書的分析對後來者的研究有所裨益。
第八章“畲族的文化傳承”,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畲族的民族教育、民族文學創作、民族藝術創新、民族社團活動等方面的展歷程和成就。既反映畲族人民在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展示了新中國給畲區畲漢文化的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第九章“畲族的族際交往”,介紹畲族與周邊民族的商貿交往,與漢族、瑤族、苗族的族際關係,畲族與周邊民族的文化互動和生產交流,展示了畲族與漢族、瑤族、苗族密切的民族關係。對於畲族與漢族的關係,是比較清晰的,但與苗族、瑤族的關係目前則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本書也將這些觀點作了簡要的介紹,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