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附錄(4)
第十章“畲族的文化展願景”,本章在介紹畲族文化的生存環境的變遷之後,對畲族的影視演藝事業、民族風旅遊產業、畲族的文化研究等展趨勢作了一個梳理,並對畲族文化的未來走向作了一個前瞻性的判斷。文化的展有諸多的影響因素,有其自身的變遷規律,對其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但我相信,各民族在友好相處中,逐漸實現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並在融合的過程中不斷實現創新和展,這應該是畲族文化展的基本趨勢。
第十一章“畲族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對唐代以來至近現代在畲族歷史、文化展中起過重要影響的畲族歷史人物作了全面介紹。但由於當代有一定影響的畲族人物比較多,因此未能作一一介紹。需要指出的是,畲族是在1956年才確定為單一民族的,在新中國成立前,只有“畲民”“苗族”“猺民”“蠻”等稱呼。因此,嚴格來說,畲族歷史人物的確認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鑒於問題的複雜性,本文介紹的畲族人物主要以當前畲族研究者普遍認同為標準,少部分則以其後裔被認定為畲族為標準。符合這兩條標準的,確定為畲族歷史人物。
第十二章“畲族的重要文獻”,系統梳理了唐宋以來有關畲族的史書、方誌、筆記、民族志、文史資料和研究專著等重要文獻,對各著作的基本況和內容作了基本的介紹,對後來者從事畲族研究提供了文獻利用的方便。但研究論文因數量巨大,未作專門介紹。
此外,本書的附錄還次對畲族的歷史大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相信這對於讀者全面了解和認識畲族是有幫助的。
儘管作者寫作的初衷是儘可能全面地向讀者介紹畲族的文化,但是由於畲族分佈廣,與周邊民族、民系交錯雜居,交往密切,文化互動頻繁,這不可避免地使各地畲族的風俗文化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性。因此,本書在闡述某一民俗文化時,往往只能選擇特色比較鮮明的某地畲族民俗文化加以介紹,這樣難免掛一漏萬。不足之處,還望讀者見諒。
編後記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懷,根據平等尊重、真實客觀、全面準確的原則,聯合學界,以“文化生態學”的創新理念,共同打造《中華民族全書》,力圖全面薈萃中國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全景式展示中國56個民族多姿多彩的優秀文化,力爭成為國內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百科全書。
全書由57卷組成,即在中國56個民族56卷的基礎之上,特別推出一卷《中華民族》,以此統領其他56卷,力求達到整個全書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結合。全書以各民族有史料記載之時為上限,下限止於2010年,以期在充分揮各民族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儘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項與文化成果。
全書各卷的編著者均由熱愛並熟悉本民族文化的專家學者擔任,既有享譽國內外的民族學資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領域獨具造詣的中青年學者。各卷編著者按照全書編纂方案和編寫大綱的要求,從本民族的實際和研究現狀出,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調研,悉心考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資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現和真實可信的表述,同時也集中反映各民族優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諧展的美好願景,力爭打造成為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書的編寫出版得到了有關領導及單位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許多專家學者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提供了大力幫助。感謝全書編委會各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感謝全書的學術顧問和編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出版協會、廣西民族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甘肅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學雜誌社、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文聯、新疆師範大學、寧夏社會科學院、青海社會科學院、雲南省民族學會等機構的傾力相助。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報刊司圖書處對全書內容的審查備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領導和文化宣傳處組織有關專家對全書內容進行了全面的審核把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陳英初先生為全書提供了《中國少數民族分佈圖集》電子版,並做了部分勘誤。寧夏回族自治區民委為全書的內容審訂提供了大力支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為全書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全書學術顧問廣西民族大學的徐傑舜教授等相關專家不僅親自編纂《中國漢族》《中國哈薩克族》,還幫助審稿把關。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張春榮先生為全書圖片進行了統一把關和審定。寧夏回族自治區書法家協會郭佳榮先生為全書題寫了書名。全書的編纂,還借鑒吸收了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