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附錄(2)

172.附錄(2)

關於畲族的族源的討論一直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傳統的觀點有“武陵蠻說”“南蠻說”“東夷說”“閩人後裔說”等,這些觀點儘管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存在證據不夠充分的問題,本書更傾向於認同畲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的觀點,認為畲族主要是由百越後裔、南遷武陵蠻和入畲而被畲化了的漢人三大部分長期融合形成的。關於畲族的語,傳統的觀點認為畲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即以羅浮山區一帶的畲族所操語作為畲族的母語,這一觀點越來越受到民族學者和語學者特別是畲族學者的質疑。因為90%以上的畲族所講的都是一種類似於漢族客家話的語,而且這種類似客家話的語分佈極廣,遍及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和粵東地區。因此,現在的學者更多地認為這種類似客家話的語是畲族母語的變異,是古畲語與客家話在長期的接觸、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融合而成的。本書在介紹、分析各家觀點的基礎上,採納“畲族所講的客家話是畲族母語的變異”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應該更符合歷史原貌。

關於畲族的精神氣質和畲族對偉大祖國的貢獻,是過去的研究中極少涉獵的,即使有學者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也常常是一筆帶過,語焉不詳。筆者認為畲族有其獨特的精神氣質,在維護祖國領土完整、開東南山區、締造新中國等方面都作出過傑出的貢獻,對此有必要進行專門的研究總結。因此,本書以專章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雖然歸納得未必精當、準確,但作為一種初步的嘗試,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拋磚引玉作用,為後來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畲族是新中國民族識別最早引起關注的少數民族之一,但民族識別的歷程卻充滿曲折。早期識別的部分包括閩東、浙南、粵東、贛東北、安徽寧國的畲族,閩西、閩南的畲族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才識別的,貴州、湖南的畲族更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才確認的。這就使得在很長時間裏,畲族研究特別是畲族文化的介紹,實際上等同於閩東、浙南、粵東、贛東北和安徽寧國地區畲族的研究、介紹,而閩西、閩南、贛南、貴州、湖南等地畲族的資料則極少有人提及。即使在這些地方的畲族被確認民族身份之後,由於思維定式作用以及缺乏現成資料參考等原因的影響,研究者也常常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些地方的畲族資料。其結果就是至今難覓一部對畲族文化進行全面介紹的著作,使社會對畲族文化的了解僅僅局限於對閩東、浙南、粵東等地畲族的了解。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本書在各章節中有意識地加入了對閩西、閩南、貴州等地過去被忽視的畲族文化的介紹,力圖使社會對畲族文化有一個更為全面、客觀的認識。

畲族歷史上遷徙複雜,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流布、散佈於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貴州、湖南等7省的諸多地區。在這個過程中,畲族與漢族、苗族、瑤族互動頻繁,文化上互相影響,形成了密切的關係。因此,本書對畲族的族際關係,特別在畲漢關係、畲瑤關係、畲苗關係方面都作了一個系統的梳理。透過畲族的族際關係,我們可以感受到畲族文化成長過程中兼容並蓄的鮮明特點。

全書分為十二章,分別對畲族的概況、物質文化、民間文化、社會文化、信仰文化、對偉大祖國的貢獻、精神氣質、文化傳承、族際交往、展願景、有重要影響的人物、重要文獻、歷史大事諸多方面進行介紹。

第一章“畲族概況”,涉及到畲族的族稱族源、人口狀況、歷史沿革、生態資源、語文字和民族區域自治等方面的內容。“族稱族源”詳細介紹了畲族的各種自稱、他稱以及學術界關於畲族族源的不同觀點;“人口狀況”詳述了畲族在各省的分佈狀況、人口演變況和當前的人口構成狀況;“歷史沿革”闡述了畲族自隋唐至新中國的民族展歷程;“生態資源”對畲族聚居區的地理環境、自然生態和資源狀況作了介紹;“語文字”根據最新的資料,對畲族的民族語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民族區域自治”則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畲族民族區域自治的歷程進行了梳理,並簡要介紹了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的基本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畲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畲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72.附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