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附錄(1)
一畲族歷史大事記
1(宋)祝穆:《方輿勝覽》卷13《祠墓·陳侯祠》,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225頁。***
二參考文獻
熟干
1參閱趙華甫:《畲族抗戰老人趙方平》,http://mjxlpc。blog。163。com/blog/static/131053632201082113124533/。
2參閱鍾彬:《修復長汀鍾氏馬祖妣墓及祠宇緣末記》,興寧益新承印,1943年。
畲族新娘的“鳳凰裝”攝影:山哈
畲族山村隨處可見“風水林”
畲村民居建築
畲鄉山珍——筍乾
南嶺金橘
康熙御文表彰藍理的“勇壯簡易”牌坊攝影:鄭燕萍
南嶺赤竹溪庵攝影:鍾伯炘
戲曲演出攝影:劉年洪
正在編製火籠的畲族竹編能手
凡山間荒地,皆治為隴畝
旱地套種
白露坑的小說歌抄本
1士人:誰人。
畲族銀飾製作工藝
正在做法事的畲族巫師攝影:山哈
貴州畲族的粑槽舞攝影:趙華甫
南嶺畲族村鍾姓崇德堂下的二房“老屋”
操持家務的畲族婦女
祝壽用的壽麵與壽蛋
吉祥哥攝影:蕭春雷
花轎中的畲族新娘攝影:山哈
畲族婚禮中男拜女不拜攝影:劉昌霖
閩東的牛歇節攝影:山哈
中華畲族宮中的“忠勇王殿”攝影:鍾少娟
種玉堂藍姓畲族祭祖盛況
蓄養風水的羅星台和羅星台上的“風水林”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傳統故事大辭典》,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
畲族族譜中關於尊老愛幼的規定攝影:鍾伯炘
做流年(天官福書)
1鄒身城:《古代夷越、畲族關係探微》,《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畲族族標——龍頭祖杖攝影:鍾少娟
淳樸善良的畲族山民
1參閱互動百科詞條:鍾彬,http://www。hudong。com/wiki/%e9%92%9f%e5%bd%ac。
閩東畲村半月里攝影:雷喜斌
中華民族全書
以歌為樂的畲族鄉民,歌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畲族銀飾工藝傳承的代表——“珍華堂”
幸福的畲家兒童攝影:丁立凡
20世紀30年代浙南畲區的商鋪
電影《十七》的海報
1羅美珍:《畲族所說的客家話》,《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0年第1期。
2毛宗武、蒙朝吉:《畲語簡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頁。
3游文良:《論畲語》,載《畲族歷史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13頁。
4雷恆春:《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觀·畲族編》,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60頁。
《霞浦畲族小說歌》
畲族村民家中供奉觀音的神龕
“三通”工程使畲族山村變了模樣
1“三通三不通”是指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鄉村交通落後,公路等級低而引起的交通問題,即:晴天通雨天不通、三輪車通大車不通、行政村通自然村不通。在很長的時間裏,“三通三不通”問題實際上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展的主要障礙。
1毛宗武、蒙朝吉:《畲語簡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
2藍周根:《畲族有自己的語》,載《畲族研究論文集》,民族出版社,1987年;雷先根:《畲語芻義》,載《畲族歷史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
3朱洪、姜永興:《廣東畲族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導論
畲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是華東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約70萬,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畲族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漢唐時期,就已經生活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帶的廣袤山區。唐代以來,畲族以勇於反抗壓迫而著稱於世,並被冠以“蠻”“峒蠻”“猺”等蔑稱,屢見於史書。作為散居在漢族地區,文化特色鮮明的山區少數民族,畲族很早就引起了文人學者的注意,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省相關府、縣的地方志中,都有關於畲族文字的記載。清代末期開始,魏蘭、史圖博、李化民等不少國內外學者深入畲族地區,進行了專門的調查和研究,這種調查研究在新中國成立后因民族識別的需要更是達到鼎盛。回顧畲族千年的歷史,關於畲族的民族文化的文獻資料不少,但是由於畲族地區文化教育落後,新中國成立前的畲族研究沒有畲族本民族學者的參與。不少漢族學者因受根深蒂固的漢族中心主義的影響,對畲族文化的研究充滿獵奇的心態,甚至因畲族勇於反抗漢族的封建統治,不惜採取歪曲甚至詆毀,這種做法大大降低了這些研究文獻、方誌材料的可信度和學術價值。新中國成立后,畲族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一批畲族本民族的學者開始成長起來,使畲族研究多了一個本土的視角。然而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畲族研究在很長的時間裏停留在社會形態和歷史源流的研究方面,而極少涉及畲族文化的研究。這種況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特別是90年代以後,隨着幾部畲族文化研究專著的出版才開始有所改觀,但仍存在着對畲族文化闡述不夠全面、充分,引述材料多局限於閩東、浙南等缺憾。本書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增補大量新的民族志調查材料,對畲族地區的歷史、文化、人物、社會展、族際關係、民族地方等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