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第十一章裕固族重要文獻與著作簡介(13)
以上種族,近日統稱藏民。余於此處僅提其綱,欲知其詳,請參閱拙著《甘肅走廊的四邊》之第二篇《四邊的部落》一書。
二曰宗教。問藏人之籍貫,或答其某小族,或答曰某地名,或答曰某寺。一個人有此三答案,某地一也。何則?小族為部落之單位,部落所在地,可以代表地名。寺院為牧人集合地,如農民之有城堡,為四周人民往來之中心地,易變為廣泛之地名。游牧之人,尚無固定之寺院,半定牧或定牧之人,如祁連各族者,因生活較為安定,已知建立寺院。茲將各部落較為著名之寺院分出如下:馬蹄寺十四族以馬蹄寺為宗教中心。大頭目家派其直轄之小部落曰:“蔓泰”,供奉香火之地曰黃古佛寺。東八個家及大頭目家所建者曰康樂寺。羅兒家所建者曰青龍寺,楊格家及四個馬家亦信奉之。西八個家所建者即著名紅灣寺也。在五個家境內者曰景窯寺。在亞拉噶家白頭目境內者曰長溝寺,在其副頭目境內者曰明海寺。在賀郎噶家境內者曰慈雲寺,在其副頭目境內者曰蓮花寺。石灰關唐古特部亦立有吉祥寺,惟寺小而名不著。在三山口東樂克境內者,甘黃坎有餘年寺及各小寺,磁窯口有西藏寺,卯來泉有著名文殊寺。
以上所列各寺,除馬蹄寺與文殊寺歷史悠久,非藏民所創建而僅為之增建或補修外,余皆為獵夫牧婦心血之所結成。論創建之起人,多為喇嘛,而功德主則為牧人。所謂在某部落境內者,以所在地及供奉香火之鄰近人而之也,不必限於為某一部出資所獨建。蓄以藏人信佛,不分畛域,西康之喇嘛,可以在祁連募捐,祁連山之藏僧,亦可向青海等處化緣也。
論其宗教之派,為佛教密宗之宗喀巴一系。以宗氏改革宗教,依尚黃,世俗以黃教稱之。由**、班禪以至青海土觀呼圖克圖,皆為祁連北麓各寺地住較高之喇嘛,如康樂隆寺之伍家堪布,馬蹄寺之阿濟堪布,皆不肯問世事,文殊寺之賀堪布尚幼,郭家諾門罕之呼比拉罕於民國三十六年春始尋獲,未達執事之年,顧嘉堪佈於此時聲譽特著。
三曰其他。經余歷年實地調查,山中各族於明代穩定,成今日之分佈狀態。往古各事,請參閱拙著《甘肅走廊的四邊》之第一篇《走廊的演變》一書。明清兩代,各族皆甘州提督節制,頭目之世襲的喇嘛之封賞,由中樞主管部門主持之。民元以來,為適合實際環境,因襲舊制在未設縣或局以前,仍歸駐軍節制,今亦大體仍舊,將來或有較新之演變。
論其職業,十之**皆牧業也,以其地大半僅可畜牧,捨牧無適宜之業,水足而土沃之地少。有之始漸習耕種。其牧之方式亦不同。如三山藏民,夏則游牧業中,冬則駐牧業前。長溝寺部落,冬夏皆游牧,而地域不同,游牧於一定範圍內,近於定牧。明海寺與蓮花寺皆有房屋,而牧於屋之四周。馬蹄寺各族,可牧處則牧,可耕處則耕。至於接近青海之人,則膻肉酪漿,毳帳布幕,純全游牧生活點。總括之,可分為游牧、定牧、半定牧、半耕半牧四類。其所以如此者,自然環境為其主要因素也。
論其衣食,與職業有關,半耕半牧,或定牧或於農業接近者,其婦女藏裝,男子漢服,飯食起居,略與漢人同。半定牧與游牧者,則純系藏人風尚也。雖曰宗族各別,部落繁多,然宗教儀式,風俗習尚,與一般藏人同,往來頻仍,互相團結,渾然一體。故昔日統稱之曰番,近以奉令改番為藏。彼等行文,亦皆自稱曰藏民。
舊制將頹,新制未定,移舊轉新,其勢漸變,不可驟躋。顧嘉堪佈於此時此境,應運而生。
三、堪布之世系
牧人知運族語而不識文字者眾多也。其於牧地可傳之人,可記之事,矣以口傳。且久則眾口不一,出入逐大,史事難稽,多以此故。惟喇嘛為其知識分子,淺識者可誦經讀文,高明者已可辦文記事。堪布生平,余固熟知,堪布往矣,問藏人以前輩堪布之事,人各殊,或茫然無以。去年九月於慈雲寺覓得歷代堪布所記前一代之事一卷,形式若經典,內容似記傳,文字為藏文,其名曰:“顧嘉齊吉嘉,穆參哲爾格充鄂拉卜善默隆”,簡譯其義曰顧嘉堪布轉世之史鑒也。今春,余與羅桑澤翻譯史鑒,佐以有關之證件,有疑難處,致頭暈眼花,直到有正確之解答為止。一燈寂然,每至夜半,約七月始的有條不紊,僅書至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