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倫理道德散論(13)

13.倫理道德散論(13)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我們可以找到大量的例子,來清晰地說明現在所討論的真理;這是因為莎士比亞完全相信這一真理,他憑藉自己直觀的智慧將這一真理以具體、形象的方式表達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我現在就來列舉一個例子——在這個例子中,莎士比亞將這一真理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又絲毫不存在主觀傾向,也沒有做得生硬、過火。其中原因是,對於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莎士比亞並沒有從概念出。相反,他僅僅只是滿足於將自己直觀所見以及直接了解的這一真實的心理形表現出來。對此,莎士比亞並不在意大眾是否會注意、明白這一道理,他也不曾想到在將來的某一天,在德國,那麼膚淺和愚蠢的傢伙會十分詳細地分析自己寫下來的這些劇本只是為了圖解一些在道德方面平淡無奇的理論。就像作品中的諾森伯蘭伯爵一角。他連續出現在三部悲劇里,但都是配角。他分散出現在十五幕劇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場景里。這樣一來,假如我們沒有全神貫注地閱讀的話,即使作者牢牢地把握着這個角色,我們也會很輕易地遺漏這一角色,以及其在道德上的一致性,因為作品對於他的性格揭示是分散在不同的段落里的。這位伯爵的每一次出場,莎士比亞都將他定位為道貌岸然的人,伯爵有着高貴的騎士派頭,談吐也與他的身份很相配。有時,莎士比亞甚至還會讓他的嘴巴里說出一些十分優美、高雅的辭藻。當然,這是因為莎士比亞的手法與席勒相比相差很遠。在席勒的筆下,他習慣於將魔鬼塗成黑色。作者對於自己創造的這些角色是讚許還是反感,就體現在這些角色所說出的話語。而在莎士比亞和歌德的筆下,人物一旦出現在景中,那麼他所說的話則完全合乎當時的理,即使這個角色是個魔鬼。對此,我們也可以用歌德和席勒作品中的艾爾巴公爵為例。我們在《理查二世》中第一次見到了諾森伯蘭伯爵。在劇中,伯爵第一個站到了波林布魯克一邊,製造陰謀對抗國王,而最終波林布魯克成為了亨利四世。在第二幕,第三景中,諾森伯蘭伯爵私下裏對亨利四世阿諛奉承。而在接下來的一幕里,伯爵僅因為在說到國王時,直呼理查而遭到斥責,但他向上帝誓說那只是為了簡約。當這件風波過去后不久,伯爵就花巧語地說服國王。接下來,伯爵則苛刻、無禮地對待這位讓位的國王。到最後,失魂落魄、鬱鬱寡歡的國王在忍無可忍的況下,吼道:“魔鬼,我還沒進地獄你就在折磨我了!”在這部劇的結尾,伯爵向新國君報告說:他已經將那些追隨前國王的人的頭顱砍了下來並送到了倫敦。在莎士比亞後期創作的悲劇《亨利四世》中,諾森伯蘭伯爵以同樣的方式製造了一次對抗新任君主的陰謀。那些叛亂者在第四幕中聯合起來,計劃着在第二天的早上動這場大戰役。他們迫不及待,以致沒有等諾森伯蘭伯爵和他的軍隊。最終,伯爵差人捎來一封信:他此刻正抱病在身,但他實在不放心將軍隊交給別人;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希望他的戰士們能夠勇往直前、奮勇殺敵。叛亂者們是這樣做的,可由於沒有伯爵的軍隊,致使戰鬥實力大減。他們遭受了重創,造反的領們也被俘虜了。而伯爵的兒子——英勇的“熱刺”也被威爾斯親王親手擊倒。在《亨利四世》的下半部里,伯爵因為兒子的死而爆出雷霆般的憤怒,喘着粗氣叫嚷着要為兒子復仇。於是他再次煽動暴亂,倖存的叛亂領們也都聚集在一起,商議着復仇大計。在第四幕中,一場大戰迫在眉睫,叛亂者等候着與伯爵的軍隊會合。這時,有人又捎來了一封信:諾森伯蘭伯爵由於無法聚集足夠的將士,所以,他決定到蘇格蘭避避風頭;即便如此,他還是衷心地祝願他的同黨——英勇作戰的將士們,並希望他們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收到這一消息后,叛亂者放棄了起義而與國王達成協議,並繳械投降。可是後來,國王並沒有遵守協議,最終將叛亂者全部消滅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並非是這個人的理智思考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叔本華隨筆 人生之路如何走過(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叔本華隨筆 人生之路如何走過(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倫理道德散論(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