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順其自然莫妄為(3)

6.順其自然莫妄為(3)

[4]缺缺:狡詐,不滿足。

[5]極:終點、盡頭。

[6]無正:沒有標準,不能下定論。

[7]正:正常的。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妖:邪惡的。

[9]方:方正,有原則。割:堅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劌:傷害到別人。

[11]直:正直。肆:胡作非為。

[12]光:光芒,做事有個性、有鋒芒。耀:刺眼、耀眼。

用愛己之心愛他人

◎以德服人,順應天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中,孔子是唯一一個生卒年可考的人。

他一生的事迹,大多人都了解。他的先世為宋國貴族,其曾祖父為了躲避宋國的內亂,逃到了魯國。父親是魯國出名的勇士,母親生孔子時,因曾在尼丘祈禱,所以起名為丘,因為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世人又稱其“孔老二”。

孔子年少時,家境不是很好,為了養家餬口,他做過很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低賤的工作。他學無常師,曾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後來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他做過魯國的司空,當他做上魯國的司寇時,已經年近五十歲了。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他認為“仁”即“愛人”,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仁者人也”,做一個人須要能盡人道,能盡人道,便是仁。因此,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點,即自己都不希望別人這樣對待自己,那就不要以同樣的行對待他人。

這就是所謂的“恕”。從積極方面說,就是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滿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就是所謂“忠”。綜合來講,“忠恕之道”正是孔子推行為仁之方。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說起來很容易,實行起來困難,因為人們都是有**的,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他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宣揚天命論,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他把天命、大人、聖人之並列起來,認為三者都是可敬畏的,人的生死、貧富,以及成功、失敗,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承認有天命,順天命而行,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幫助保護了。

《論語》記載,有一次孔丘病了,他的學生子路向“上天”禱告,請求幫助保護。孔丘病好后,問子路有這件事沒有,子路說有。孔丘說:“丘之禱久矣。”意思就是說,他向來做事都是合乎禮的,他畏天命,順天命,這就是禱告。他一直都在禱告,所以無需在有病時禱告。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72歲,這段話,講了他70歲以後的精神境界:“從容中道,聖人也。”也就是說他的精神完全達到了自覺的程度。

◎教書育人,萬世師表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一個“邪說橫行,處士橫議”的時代,“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這個時代的大致形,就是“天下無道”的樣子。所以孔子才來回奔走,想要把無道變成有道。他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十三年,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後來他見時勢不合,根本沒有行道的機會,便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全身心致力於教育事業,創造了一整套教學方法,並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

孔子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強調“學”與“思”的重要性,總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有效的學習方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大哲學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哲學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順其自然莫妄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