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百家之言,百種人生(3)
鑒於商朝滅亡的教訓,周公先後布了許多公告。***他告誡統治者,為政要注意“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知小人之依”。周公認為,民能夠體現天命,君主要與人為善,考慮民眾的感受,多行恩惠,少施刑罰,做“保享於民”的有德君主,才能被上天保佑,才能“享天之命”。
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他的天命思想把“敬天”與“保民”直接聯繫了起來,成為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孔子的儒家學派,把周公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並將周初的仁政視為最高的政治理想。
一代智者的道德修養
◎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齊國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幫助齊國實行改革,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他便是被人稱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稱管子。
管仲與周王室同宗,也是姬姓,父親是齊國的大夫管庄,不過,還在少年的時候,管仲的父親便去世了,只有年邁的母親仍在。家道中落的管仲,生活十分貧苦。為了謀生,他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從事當時被人們認為很低下的職業——商人。
當時,管仲有個好朋友,叫鮑叔牙,他們兩個人合夥一起經商賺錢,可是,管仲總是分給自己的多,分給鮑叔牙的少。鮑叔牙對此卻從不抱怨,不過,當他聽到眾人在背後說管仲貪婪、不講朋友義氣時,他立即出面解釋:管仲並不是貪圖金錢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因為他家境貧寒,尚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之後,管仲又做了很多工作,但都沒有成功,鮑叔牙卻從未認為管仲無能,而是安慰他說機會未到。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管仲多次對人講:“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這就是“管鮑之交”的典故,後人常用來形容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後來,兩個好朋友分別擔任齊國公子糾和小白的老師,一時成為美談,但兩人各為其主,在齊國王位繼承上產生了分歧。管仲為了助公子糾取得王位,險些箭傷了公子小白,卻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騙過,最終登上了國君的寶座,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此時的齊桓公本打算任鮑叔牙為相,而鮑叔牙卻推薦了管仲,自己甘願聽命於管仲……
◎賢相的安邦之策
在孔子最佩服的前輩中,管仲就是其一。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到現在還是披頭散,處在蒙昧狀態呢!管仲十分重視統治者自身道德的修養,認為在上者應“稱身之過”“治身之節”。
齊桓公拜相后,經常向管仲請教安邦治國的謀略。
有一次他問管仲:“你有沒有現我身上有很多毛病?我喜歡打獵,愛喝酒,還好色……”
管仲聽后回復道:“這三樣都不妨礙齊國稱霸。”齊桓公很意外,緊接着管仲就說,“做國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賢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終;第三,讓賢人幹事,而和小人一起議論賢者。”
原來,管仲認為好獵、好酒、好色,不是沒有危害,只是這三種“愛好”的危害性與後面所說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這也體現了管仲的一些用人觀念。管仲認為,作為一個國君要重視人才,要有識別人才的眼力;任用賢者要能夠信任人,並且要用到底;對待賢才要公平,要有一個公正公開的價值評判尺度。與賢人謀事而與小人議之,管仲認為這是最不好的。
同時,管仲還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大意是說,只有滿足了一個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這個人才會學習並遵守法律和法規,受道德的約束。用現代哲學的話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從這一點來看,管仲的思想是屬於唯物主義範疇的。
此外,管仲還是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驅。他從治民的立場出,既強調法制的重要,主張“嚴刑罰”“信慶賞”,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僅用刑罰“不足以服其心”,必須輔以德教,“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也”。他的這些論主要被輯錄在《國語·齊語》一書中,另有一部《管子》傳諸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