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5)

66.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5)

為什麼會存在這兩種現象?原因很簡單:誰都不想失敗,也不想受到責怪和批評。***負責一個艱難的項目,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很大,所以每個人都希望將這項任務推給他人;同樣,承認了問題是因為自身的失誤引的,那就必須面對上司的責怪和批評。無論是失敗,還是責怪和批評都是大家所不想要的,於是,就出現了“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的況。

“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的目的很簡單:逃避失敗、責怪和批評。但是,如果企業內人人都“己所不欲而施於人”,必定會產生一些糟糕的後果。

無人承擔責任,最終導致很多對於公司來說至關重要的項目卻無人負責實施,很多企業因此而錯過展機遇。內部溝通極其不暢,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推卸責任,員工與員工之間相互埋怨,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企業內部缺乏和諧與協同。

相互之間的埋怨和推卸責任最終展為內部衝突,嚴重影響企業的穩定和展。很多企業因為內部團隊的相互攻擊而導致內耗嚴重,甚至產生人員大量流失的惡果。這些後果足以使任何企業走上衰敗之路,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作為一名以企業展為重的經營者,就必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背後的潛台詞是:自己不想要的,別人也不想要,因此,不要強加給別人。從中可以推斷出這樣一個結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本質是推己及人——由自身而想到他人。從自己不想要的想到他人同樣不想要,那麼,反過來說,便是自己希望得到的也希望他人能夠得到,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日本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把重建日本、過富裕的生活當做人生要目標,不斷地努力工作,最後爬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很多人就這項成果認為日本已經達成願望。

但是,日本人即使在物質上過着富裕的生活,很多人依然活得不滿意也不安心。其中最重要的理由,莫過於日本人並未很認真地思考人生真正的生活目的和應有的思維,也忘了“知足”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人們對人生的想法不同,就會導致人生結果產生很大的差異。例如,好逸惡勞、喜歡過神奇有趣人生的人,性乖戾、認為人生充滿不平不滿的人,和抱持高遠目標、朝目標樂觀邁進、不斷重複努力的人,他們的人生境遇均會出現很大的差別。

每個人都希望贏得尊重,被別人尊重是人格和尊嚴的最充分體現,那靠什麼贏得別人的尊重呢?是權利、財富、地位或者是別的什麼呢?這些都不是正確的答案!只有靠着德行(品德和善行)、貢獻、實力等等,這些具備了,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企業員工之間怎樣相互贏得尊重呢?其實也很簡單。和同事相處時一定還要提倡換位思考;與人為善,不要與人為惡,不希望別人對自己做的事,自己也不要對別人去這樣做,那麼,這種不愉快的事就不會生在自己身上。推己及人,這就好比是我們的緒、能量和精神的互動。

與此類似,與合作夥伴、與投資者和社區等各個方面的利益相關者相處,都是同樣的道理。人人主動積極地履踐職業精神對自己的要求,通過美德喚醒美德,啟動社會預期的自我實現機制,帶來價值創造的良性循環,才是商業之花的真正根基所在。

企業和客戶之間怎樣相互贏得尊重呢?當代世界經濟瞬息萬變,要想安身立命,其根本在於,要不斷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才不會被瞬息萬變的經濟大潮所淹沒。

偉大的企業的背後往往是一種員工把該職業作為本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的激,尤其是企業家把企業作為本人自我實現的途徑的激。把客戶當作自己人,站在客戶的角度努力為他提供自己做客戶時希望得到的所有東西。

生產和經營能夠滿足顧客的需要,符合市場需求的好產品才不會被時代和國民拋棄,這是企業立足的根本。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買了電視機,卻現不出圖像不出聲音,顧客就不會尊重生產和銷售這個電視機的企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6.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5)

%